中卷 第二十九章 论勇敢(第2/4页)

印度妇女的习俗则截然不同。她们的丈夫有三妻四妾,丈夫死后,最宠爱的一个有权随丈夫而去。她们一生都费尽心机,争风吃醋,以赢得这一优待。她们悉心伺候丈夫,不为别的,只为获得丈夫宠爱,最终能在黄泉路上伴其左右:

火把刚刚投到焚尸的柴堆上,

蓬头散发的妻妾们一拥而上,

开始你争我夺为给丈夫陪葬。

输者感到体面扫地,无颜见人,

赢者欣喜若狂,纵身跃入火中,

灼热的玉唇贴在丈夫的嘴上[3]。

——普洛佩提乌斯

今天还有人写道,他亲眼看见这一习俗仍在这些东方国家流行,殉葬的不仅是妻子,还有奴隶。下面谈一谈具体的做法。丈夫去世后,如果妻子愿意(很少有人愿意),可以要求宽延二三个月来安排后事。预期的那天到来时,她穿着婚礼的盛装,跨上骏马,满面喜气洋洋,说要去和丈夫一道安息。她左手拿一面镜子,右手拿一把箭。像这样在节日般欢乐的亲朋好友及人群的簇拥下,极有排场地转了一圈后,她就马上被带到专门的地方。这是一个大广场,中间有一个大坑,堆满了木柴。她来到广场,被带到一个有三四个台阶的土丘上,美美地用一顿餐。尔后,她开始跳舞和唱歌,到了她认为合适的时候,就下令点火。然后,她走下土丘,拉起她丈夫最亲的亲属的手,一起朝附近的一条河走去。到了河边,她把衣服脱光,将首饰和衣服分送给她的朋友,尔后,仿佛为了洗清自己的罪孽似的跳进河里。从河里出来后,她将一条四米多长的黄布缠在身上,再次拉着她丈夫那位亲属的手,又登上那个土丘,向乡亲们讲话,如有孩子的话,把她的孩子托付给大家。在火坑和土丘之间,拉起了一道帘子,不让大家看见熊熊燃烧的大火;有些妇女为了显示自己勇敢,拒绝在中间拉上帘子。等她把要说的话说完后,一位女子给她端来满满一罐圣油,让她涂在脸上和身上。涂毕,她就把罐子扔进火中,自己也跟着跳了进去。这时,人们朝她身上扔去许多木柴,以免她受煎熬的时间太久。接着他们由欢乐转为悲伤,向她表示哀悼。如果死者出身卑贱,其尸体就被运到选定的埋葬地,让他保持坐姿,妻子跪在他跟前将他紧紧搂住,这时候,人们在他们周围砌墙,砌到妻子肩膀高度时,她的一个亲人从后面抱住她的脑袋,把她掐死。等她断气后,墙就迅速砌高然后封死,这对夫妇从此便合葬在里面。

就在同一个国家里,他们的裸体修行者[4]也有类似的做法,并非为人所迫,亦非心血来潮,而是为了表明自己的信奉:当他们到了一定的年纪,或以为得了什么疾病,便堆起柴禾,上面放一张装饰漂亮的床,高高兴兴地款待朋友和熟人后,就一动不动地躺在那张床上,意志坚定,毫不动摇,火点着后,只见他们依然纹丝不动。—个名叫加拉努斯的裸体修行者就是这样死的。他死时,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全都在场。

在这些裸体修行者中,惟有这样死的人才被认为神圣和有真福,他们享尽尘世间的一切后,让火涤净自己的罪孽,使灵魂干干净净地升天。

就是这一生坚持不懈的熟思,得以创造奇迹。

在我们的其他争论中,关于命运的争论占有一席之地。人们依然坚持从前的一个论据,将未来的事物及我们的意愿系于一种肯定的和不可避免的必然性上:“既然上帝像他所做的那样,预见每一事物怎样发生,它们就应该这样发生。”对此,神学家们回答说,我们看见(上帝也一样,因为一切都呈现在他眼前,与其说他预见,不如说看见)某事物可能发生,不等于强迫它发生;甚至可以说,我们因事物发生而看见,而事物不因我们看见而发生。有事才有知,而非有知才有事。我们看见发生的事,就算是发生了,但事物也可能以另一种方式发生;上帝在预见事物发生缘由的名册上,也写着所谓偶然的缘由和有意识的缘由,而有意识的缘由取决于上帝赋予我们仲裁的自由度,他知道,如果我们没有看见,那是因为我们不想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