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第二十章 探究哲理就是学习死亡(第4/8页)

我死前要做的事,哪怕有一小时的空闲,我觉得也不够用来完成。一天,有人翻阅我的随身记事本,发现那上面写着我死后要做的事。那确实是个备忘录,因此,我告诉他说,那天我离家虽然只有一里路,身体无恙,心情愉快,但我没有把握能否平安抵家,就随即匆匆记下了我的想法。这些想法无时无刻不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萦绕在我的心头,我随时随地都准备应付可能发生的事。这样,死亡降临时,我就不致于措手不及。

我们要尽量做到随时准备上路,尤其要注意只管自己的事:

人生苦短,何必那么多计划[26]!

——贺拉斯

我们自己的事就够我们忙碌的了,哪能再管别的事。这一个与其说抱怨死亡,不如说不想因死而中断在望的胜利;那一个不想在女儿出嫁或子女受完教育前撒手人寰;这一个离不开妻子,那一个离不开儿子,似乎妻儿的陪伴是他们人生的主要乐趣。

感谢上帝,我已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随时都可以离开人间。我没什么好遗憾的,虽然我对生命尚有眷恋,失去它会令我悲怆伤怀。我同一切断绝了关系,几乎同每个人告了别,就是没同自己告别。从没有人像我这样对死亡的思想准备那样充分,对生命那样不在乎。

不幸啊不幸,他们说,

一天光景就夺走了我的一切[27]。

——卢克莱修

而建筑师说:

未竣工的工程半途而废,

未砌好的墙壁摇摇欲坠[28]。

——维吉尔

绝不要作任何长远的计划,至少不要让你的计划看不到结束。我们生来就为了工作:

但愿我死时还在工作[29]。

——奥维德

但愿人人都工作,尽可能久地发挥生命的作用。但愿死亡降临时,我正在菜园里劳作,对死满不在乎,对我未竟的园子更不在乎。我看见有个人都快要死了,还在怨天尤人,抱怨命运不让他完成手头的工作,他正在撰写我们第十五或十六位国王的传记。

谁也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人死后带不走这些财产[30]。

——卢克莱修

这种平庸而有害的心境应该摆脱。公墓建在教堂旁或城里最热闹的地方,用利库尔戈斯[1]的话来说,是为了使民众、妇女和儿童见到死人不惊慌失措。经常看见骸骨、坟茔和灵柩,我们就会不忘自身的处境:

古时惯用杀人给宴会助兴,

武士们倒在酒杯上,

鲜血溅满酒桌,

景象惨不忍睹[32]。

——西流斯·伊塔利库斯

埃及人在宴会结束时,向宾客展示死神的画像,让拿画像的人高喊:“喝吧,乐吧,你死时就这个模样!”因此,我已养成习惯,不仅心里常念着死,而且常把它挂在嘴边。我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人死时的情形:他们说了什么,有怎样的面容和神情;我最爱读的书是有关死的叙述。

我举的例子中显然充斥着死亡的内容。我对这似乎情有独钟。如果我是编书的,我就要汇编一部死亡评论集。谁教会人死亡,就是教会人生活。

狄凯阿科斯[33]编了这样一部书,但目的不同,用处也不大。

有人会说,事实与想象总是相差甚远,剑术再高明,也难免有闪失。就让他们说去吧。不过,事先考虑必定大有裨益。再说,泰然自若地走向死亡,这不是挺伟大吗?况且,造化会帮助我们,给我们勇气的。如果死亡来得突然和凶猛,我们根本来不及害怕;如果不是猝死,我发现,随着疾病的加重,就自然而然地把生命看轻了。我感到,身体健康时要比患病时更难下死的决心。我对生命不再那样眷恋了,我已开始丧失兴趣,因此,我对死就越来越不恐惧了。这使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随着生命的离去,死亡的接近,我将越来越能适应生与死的交替。凯撒说,事物远看往往比近看显得更大。我也作过多次尝试,我发现无病要比有病时对疾病的恐惧更大。我在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时,去想象与这截然相反的状态,就会把患病时的烦恼扩大一倍,即使疾病缠身,其痛苦也未必有我现在想象的严重。我希冀这能帮助我适应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