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柴门(第2/2页)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大家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矮小的后门,都在临河的一侧。有的是几片木头,有的是几根竹子,有的是几缕铁丝,编成2 ~ 3尺高的门,故意挑选陈旧的料子,很像小时候家乡的柴门,而且,有门必有篱笆,且篱笆上必有花草,有的是绿叶白花的茉莉,有的是繁花累累的三角梅,有的是风情万种的攀缘玫瑰。家家院落或修竹滴翠,或藤牵蔓绕,或香草满地,虽然没有葫芦架、豆角秧的乡土气息,但那石缝里恣意生长的野草,台阶上故意不扫的落花,很有“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的情调。

他们没有古诗的诗意熏陶,却也做出了中国“柴门”的意境。

我依依不舍地在这里消磨了半日,做梦似的不真实,所幸的是“又见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