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直达影像(第4/9页)

这家店里没有9.11的影碟,但他们有一套海湾战争的影碟,里面有八张光盘。包装上有一面美国国旗,一张萨达姆·侯赛因的照片,和一段中文的简介:

全世界第一次高科技现代战争!

海湾地区会再起冲突吗?

“这不是新出的。”威利说。“它们上架有一段时间了。我本来想买,我对这个感兴趣。但南希不让。”

“为什么呢?”

“太贵了。”他说。

我拿了一套——8块美金。那天晚上,我们在威利和南希家看了一些9.11的影碟。

他们住在学校附近一栋公寓的4楼。那座楼是新建的,但还没有完工,这是新兴城市的风格:楼梯还没有扶手,水泥地上布满了干了的油漆斑点。威利和南希的家只有一间房,漆成了白色;里面的家具有一张床,一台彩电和一张书桌。几十本书排列在木架子上:《朗文英语语法辞典》、《英美历史选读》、《英语委婉语辞典》。一册索尔·贝娄的短篇小说,摆在南希的一本硬皮包装的旧书旁边,那本书是亚当·麦耶送给南希的,书名是《南希·德鲁和哈代男孩:超级侦探》。威利那三部已经散了架的字典放在架子的中间,就像骄傲的老兵一样。

在涪陵,这一对年轻人坐在我的课堂里听课,似乎还是昨天的事:威利坐在最后一排,鼻子快埋到字典里;南希认真地听着课,希望我不会叫她回答问题。在涪陵的时候,她是个特别害羞的女孩,但这些年离开家乡的经历改变了她。现在我们说话时,她直视我的眼睛。她管着威利——这是最大的变化。在涪陵,南希看起来总像是被威利的聪明吓着了,活在他的阴影里,然而如今他们成了一对轻松的、爱开玩笑的情侣,亲密的玩笑让两人的差距缩短了。

威利说南希批评他太傲慢,我问南希是不是这样。

“当然。”南希说,黑色的眼睛闪着光。“他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总是这样。”

南希试着忍受威利对英语的痴迷。那一年初,温州电视台开始放中央九台的节目,这个台的节目都是英语。每天晚上,威利总是很晚都不睡,一直呆在电视机前,记下新的单词。南希的睡眠质量恶化,成了一片朦胧的闪光和一串串的“慢速英语”。后来,她考虑两人可能需要另一个房间时,电视台就停止播放这些节目了。

有那么几天,威利以为是电视台的技术故障。过了一周,他打电话给乐清的广播电视局咨询,那儿的人告诉他说已经取消了中央九台的节目,因为当地人都不感兴趣。又过了一周,威利又开始打电话到广播电视局去,还用京腔说话。他声称自己在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工作,那儿有好些外国人常常要出差来乐清,他们现在看不到中央九台,感到非常失望。这些外国人在乐清有很多投资,如果中央九台重新在当地开播,他们会特别高兴。好几个星期,威利都满怀希望地等待着——没戏。南希也许松了一口气,但她很巧妙地没有泄露这种心情。

就像很多中国妇女一样,她对钱看得很紧。威利喜欢随便花钱,但南希管他管得很严。对于生孩子的事情,南希的态度很强硬:在没存够10万元以前,她不会考虑怀孕(到现在为止,他们已经存了8万元了)。严格说来,他们算是新婚夫妇——那一年五月,他们终于登记结婚了。但他们还没有举行过结婚典礼,因为他们离家乡四川太远了。两人经过多年的讨论,终于决定不搞结婚典礼,只拍一些婚纱照就算了。那一年夏天,他们独自去了温州市中心的一间婚纱影楼。

他们回来乐清时带着一个巨大的相框,里面是他们俩的照片,这成了他们家里唯一的装饰品:这张用软性镜头拍出的照片里,威利穿着晚礼服,南希穿着淡黄色的婚纱,戴着一串珍珠。他们还买了一本很贵的相册,里面有十几张照片,每一张照片两人都穿着不同的服装,背景也不同。看起来就像他们举行了12次不同的婚礼,而非压根儿就没办婚礼。这对年轻夫妇出现在温州的公园里,出现在繁忙的城市街道上;他们不断换着服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国际风格中变化着。有一张照片里,南希甚至穿了日本的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