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运动会

2001年2月21日

我坐进这辆出租车时,司机朝我微笑了一下,并用英语对我说了句“早上好”。时间是下午3时30分。他那张窄窄的黑脸上长了双小眼睛,一笑起来就露出了黄黄的牙齿。他还知道怎么说“Hello”和“OK”。每次他说英语时,这门语言就具备了有形的维度:他的身体前倾,双手紧握方向盘,噘起嘴,说话的音调提高了,还有些颤抖。他用英语说了两次“早上好”,然后继续说中文。我们一路往北去,寻找“奥运会”。

对一个外国人来说,那一周呆在北京是件好事。国际奥委会的考察团来了北京,要在这儿呆4天参观考察,评估北京举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资格。这是奥委会最后一次评估;半年以后,他们会在北京和另外几个候选城市中选出举办地点,另外几个城市包括巴黎、多伦多、大阪和伊斯坦布尔。每一天,出租车里的电台都会收到特别公告广播,提醒司机们要礼貌对待外国乘客。司机们还得到了两盘免费的卡带,里面是特别为了这次考察而设计的英语课程。课程的内容里有一些英语的实际用语,包括“现在阳光灿烂”,“这座城市举办奥运会时,会变得更加漂亮”,还有“漆工艺品是唐朝时候从中国传入日本的”。

每一个北京的出租车司机都知道孟景山。孟景山是一个出租车司机,去年一个来自《亚特兰大宪法报》的记者采访了他,他跟记者说了中国的奥林匹克梦想。那篇见报的文章只有335个字,不过他却引起了中国当局的注意,原因很可能是文章里引用了孟说的一句话:“奥运会不是来谈论人权问题的体育场。”孟景山还提到,如果北京1993年申请成功的话,他家那一带就要被拆掉,以建造新的体育场所。那家美国报纸引用了他说的话:“我保住了我的房子,但我真的很想搬走;所以我们申请失败时,我可是加倍的失望。”

外国记者都很关注人权问题和保护胡同的事情,而北京政府嘉奖了孟景山,授予他为首都的“百佳出租车司机”之一。他获得了几百美元的奖金,北京的报纸把他描述成一个模范的普通人(据报道,他把一些奖金捐给了慈善机构)。当局的信息很明确:每个公民都必须为奥运会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我自己的角色,我想是随波逐流吧。整个星期,我都告诉每一个碰到的人,我正在写关于奥运会的报道,而此时整座城市就像突然笼罩在柔光之中了。人们的对话更为亲切友好;脸上的笑容更多了。当我请求采访政府官员时,他们同意了,而且还真的回答我的问题。在中国的日子,我已经学会了要极为谨慎地使用笔记本,然而现在我却肆无忌惮地在上面书写记录。

我坐到这辆出租车里,拿出笔和便笺本,告诉司机我是个记者,想要去看看一些奥运会的举办地。司机向我保证说,我们会在通往长城的公路边上找到那些地方。他不断地瞥着我空白的便笺纸。“奥运会对中国人民有好处。”他说。“我不知道怎么说才妥当,不过显然奥运会将提高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

他的名字叫杨书林(音),他说我可以管他叫杨司机。他告诉我,两天之前他在机场接了个乘客,那是个空姐,她亲眼看到了奥委会考察团的到来。

“她看着那些人走下了飞机。”杨司机说。“她当时就在机场的大门那里。”

“他们长什么样?”

“她没有告诉我别的。”杨司机说。“但她很漂亮。所有的空姐都很漂亮。”

我告诉杨司机,我计划大后天去陪同奥委会考察团,做最后一站的参观考察,杨司机赞许地点点头。这男人还是老一辈的形象:他穿着布鞋,戴着驾车用的白色棉布手套,身上穿着橄榄绿的涤纶军装,军装上还有黄铜的扣子。他今年53岁。一个毛泽东像的小装饰挂在他车里的后视镜上。毛泽东的照片底下有两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