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正说清朝重臣之和珅(第3/6页)

第二,和珅是个懂事的学生。和珅是个苦孩子,苦孩子念书很不容易。和珅三岁没有了母亲九岁没有了父亲,和其他的苦孩子一样,也经常受坏孩子欺负。和珅上学的时候,坏孩子写骂老师的打油诗,注明是和珅写的,然后放在老师桌子上。老师明知道不是和珅写的但也得打他一顿,因为老师也惹不起那个真正写打油诗的孩子的家长,但是和珅没有父亲没有母亲没有亲人,在学校经常挨老师打。和珅非常下工夫学习,我们过去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他穷,无法依靠别人。

和珅懂本民族的语言、文化知识,和珅是满洲人。1912年以后才有“满族人”这个说法,1912年以前叫“满洲人”。和珅懂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化知识有什么特别吗?是的,从努尔哈赤到乾隆皇帝时,已经有60%的满洲人不会说自己民族的语言了——满洲人会说两种语言,一种是汉语,一种是满语,但和珅精通满语也精通汉学,懂四书五经、十七史、唐诗宋词元曲等等。和珅除了懂汉语、满语之外还懂两种少数民族语言,一个是蒙语,一个是藏语。和珅懂四种语言。和珅的藏语水平有多高?有一年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避暑,要做七十大寿,六世班禅来了封亲笔书信,乾隆皇帝看不懂,纪晓岚、刘墉都看不懂,和珅给翻译出来了。我在电视上讲的时候,有个人找我说:“老师,不对,我上次听阎老师讲课,阎老师说乾隆皇帝懂五种语言,有满语、汉语、藏语、蒙语,还有维吾尔语。您讲的不对,您说六世班禅写信但乾隆皇帝看不懂。”我说“我没有讲错,阎老师讲的也是对的”,那个人问我是什么意思,到底乾隆皇帝懂不懂藏语呀?我会说一句法语、一句日语、一句朝鲜语,我就能说会这三种语言了?我还会说一句藏语呢,关于藏语,乾隆皇帝只是懂几句基本的话,我所讲的和珅的“懂”是很熟练,这两个“懂”是两个概念。阎老师说乾隆皇帝懂藏语,但没说懂几句,我说的意思是乾隆皇帝就懂几句藏语,我们两个人都没有讲错。和珅可以模仿乾隆皇帝的笔迹,和珅仿冒乾隆皇帝写字没有人看得出来。乾隆皇帝老让和珅题字,和珅的字写得什么样呀?和珅的字写得非常好!和珅研究乾隆皇帝的诗,和珅写出的诗能让人以为是乾隆皇帝写的。乾隆皇帝是中国古代作品最多的诗人,一生写了4万多首诗,唐诗流传到今天的一共有2万多首。曾经说写诗最多的是陆游,这是不对的。陆游写了9000多首诗,乾隆皇帝一生写了4万多首诗!但很难判断乾隆皇帝写的4万多首诗中哪首是和珅写的,这就是和珅的本事。

和珅是个懂事的人,一个是知识丰富,一个是适时地运用知识。

第三,和珅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和珅所谓的重感情有四个方面:一是兄弟情,二是夫妻情,三是父子情,四是朋友情。

第一种感情是兄弟情。

过去人和现代人不一样,现代人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过去是“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和珅的弟弟和琳出生时他们的妈妈就死了,和珅和弟弟和琳相依为命。上学时和珅与和琳做了分工,和珅注重学文,和琳注重学武,两个人一文一武,将来的前景是出将入相——和珅在朝内和琳在朝外,就是为了这样的目的。和琳与和珅在上学时得到了老师的好评,当时一个特别有名的诗人袁枚写诗称赞:“擎天兼捧日,兄弟各平分。”“擎天”的是和琳,“捧日”的是和珅,一个出将一个入相。和珅先做官,为和琳铺好一条路。和珅清楚“强将手下无弱兵”、“宰相门前七品官”,提拔要看背景,和珅给和琳出了一个主意,必须跟着一个特别牛的人,于是找到了阿桂。铁将军阿桂是大学士,懂得学问特别多,还主持过考试。阿桂的爸爸在1748年主持了一次考试,选拔出很多人才,其中就有纪晓岚。“铁将军”阿桂特别能打仗,和珅想,让和琳去哪儿当个小官呢?就派到“铁将军”阿桂门下。老天爷给每个人的机遇是平等的,就看你是否错过。老天爷给每个人的机会是一样多的,有时候你没觉得是机会就给错过了。和琳没有错过机会,在“铁将军”阿桂手下和琳就做了一件事:有一个朝廷的左都御史弹劾杭州胜柱贪污,胜柱的一个妹妹嫁给了皇帝,皇帝正和胜柱的妹妹如胶似漆之际,胜柱从杭州赶到北京去看皇帝,给皇帝、妹妹和自己带了很多东西,结果给自己带的东西被左都御史看到了,就弹劾他贪污。皇帝派阿桂、和琳查案子,查完之后证实胜柱确实贪污了。阿桂说该怎么判就怎么判,和琳说“念在初犯,应当从轻处理”,最终这件事的结果是因为阿桂说从重从快处理,而停阿桂一年俸禄,和琳官升三级,胜柱暂时休息一年后重新起用。和琳升官了,他因为处理一个案子被皇帝看重。和琳升官后处理了很多案子,都对皇帝有很大好处,都是顺着皇帝的意思,所以皇帝觉得和琳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