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前朝历史(第2/2页)

最后,这位穿越同仁创立的王朝,仅仅只有三十二年,就分崩离析了。

顾诚玉又翻阅了一些书籍,了解了本朝的一些大致隐患。最大的隐患自不用说,那就是国库空虚。原先元青发动战争之时,国库就已经见了底。再后来虽然休养生息,但是国库仍不充盈。

后来大衍朝建立,一样是百废待兴。再加上守卫边境的士兵需要大量的粮草和银钱,大兴时不时地扣边,太过分的时候,大衍朝只能选择应战。

内有国库空虚,外有鞑子扣边,简直是内外交困。这还只是国库空虚的问题,慧明帝这些年身子不适,会试改为了三年一次,良才充实得少,再加上夏首辅权倾朝野,朝堂之上就快变成了他的一言堂,这是另一隐患。

顾诚玉能够猜到皇上的用意,当年先皇推翻青朝之时,那些世家都出了不少力。因此在登基之后,大肆封赏有功之臣,有些爵位不但是世袭罔替,还赐了丹书铁券。

世家权势日益壮大,先皇驾崩之前给慧明帝留下了这副烂摊子。这些世家只要不是通敌卖国的大罪,根本动不得。可慧明帝若是不动他们,就得被架空皇权。

既然动不得,那就只能扶持一些新贵与之抗衡,慢慢斩杀世家的党羽,削弱他们的势力。对于会试改为三年一次,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科举的主力军从来不是寒门学子,那些世家子继承不了爵位的,大多都会选择科举入仕。将时间延长,也能有效减少世家后辈充盈朝堂。

慧明帝的大半辈子都在与那些世家斗,要说为何扶持夏清,那就与夏清的个人能力有关了。夏清若是生在乱世,那就是一位枭雄。他有才干是一个,更有一点是他老师所不具备的,那就是阴险狡诈。

咳!朝堂之上光用阳谋怎么能成?那得阳谋阴谋一起上。而他老师生性正直,为人光明磊落,自是不屑于这些的,所以只能给夏清让了位。

皇帝怎么可能只因为老师劝他不要沉迷于炼丹,就同意了老师辞官?所以慧明帝的许多言辞和举动,背后都饱含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