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有女同车(5)(第5/5页)

等到飨食以最快的速度上了上来,他指着一堆瓷器道:“这就是南边的‘瓷器’,你瞧瞧罢!其实没什么意思。”

陈嫣拿起来一件细看,发现是真的没什么意思,这些器具基本上都是器形简单,做工粗陋的——可能也没有什么高技术的工匠做这个吧。至于上面的釉,只有绿色,而且还是灰扑扑的,很不均匀的那种。

为什么会灰扑扑的?陈嫣并不知道,但她猜测,可能是着色剂的问题,铜离子、铁离子等等金属离子常常为釉、玻璃等着色,古人并不明白这其中的化学原理,他们只是在反复的实践中有了这种经验。

如果是陈嫣,她就会尝试找其他的着色剂,而且是有目的地找…这一点此时的工匠就很难做到了。

至于为什么会不均匀,这也很好猜测。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原因,可能和原料用的是木柴有关,因为在反复的添柴中,烧窑时的火力并不能保持均匀…不过这也不见得是坏事,历史上有一些瓷窑因此生产出了有渐变效果的釉色瓷器。

这是一种不同的美感。

只不过这些南方瓷器釉色实在是太不精细了,显不出这种渐变的美丽,反而让瓷器更难看了。

陈嫣摆弄着这些瓷器,发现这些瓷器甚至大部分用的是手捏成胚,对这种瓷器到底是什么级别的工匠在做有了一个新的认知。

手捏成胚,就是用湿泥搓成条,让后通过泥条塑出器形,再在器形外面糊一层湿泥。

可以想见,效率慢,器形也会因此没那么均匀规整。

所以有了陶轮,就是后世陶艺教室里常见的那个东西。古代就有了,只不过可能没有那么先进——现代是电力带动的,古代一开始是手动,后来又变成了脚踩。但从原理来说肯定是一样的。

陶轮其实挺早就出现了,但受限于古代技术的传播途径与效率,此时主流以外还有很多制陶工匠还没有用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