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第2/3页)

作者也借记者程越的心情,表述了对这位悲剧色彩的英雄“感到有一种悠远、深沉的悲哀”。尽管岳鹏程自己讲了,社会现实哪儿都有悲剧色彩,但真正的悲剧却在于岳鹏程根本不能理解,他在历史长河中淤积的泥沙中改革创业,即使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也难免陷于封建的种种传统的思想、观念、方法之中无法摆脱困境。

他既无法得到父亲岳锐和肖云嫂老一辈革命者的谅解和原宥,也只有和儿子羸官这一代新人决裂;而在生活方面,他既不可能真正和秋玲结婚,也不可能真正和妻子淑贞分离而毁灭家庭。最后“他觉得自己简直成了天边雁、海上舟,于茫茫中显出孤零零一个身影”,终于病倒了。

岳鹏程这个人物,虽然只是一个村的党支部书记,一个农民改革家,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突然成为一个英雄。可是,他没有力量彻底消除掉灵魂中沉淀的淤泥,却不能不如同一颗流星闪失在空间。从这一点上来讲,这个人物的命运,有相当的普遍性和典型意义。无论是一个基层的领导者甚至是较高一级的领导人,都不能不警惕和反思,在改革开放中,要在创业过程中开拓新的领域、新的境界,不仅需要魄力、远见、胆识,还要善于冷静地思考;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既要清除长期封建思想所淤积的泥沙,也要防止资产阶级不正之风的侵蚀,不然就功亏一篑。

因此,作者创造了岳鹏程这一个真实生动感人的形象,激起人们思考,形成这样一个悲剧性的改革家的形象的原因,指出了改革的艰巨性——改革者在改革中还要严格改造自己,这就使得作品的思想性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中国有句老话,牡丹虽好,绿叶扶持。岳鹏程这个人物形象的真实生动,正是作者在努力刻画他的形象的同时,努力围绕着岳鹏程的“骚动”,有层次地分别展示了各种人物相互之间的心灵的撞击。岳鹏程以他的骚动和自己的父亲、妻子、儿子发生几乎是不可调和的冲突,然而正是这种心灵不断地撞击,不仅真实、深刻地揭示了岳鹏程复杂的心态,也使得岳锐、肖云嫂、淑贞、羸官、秋玲等人被卷入骚动之秋的风风雨雨之中,显示出各自不同的个性和独特的心理,以致这些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闪耀着自己的星光。

特别是岳锐、肖云嫂这种在农村生长,在革命战火中成长起来的老一辈共产党员,按照传统的观念来看岳鹏程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一种叫他们感到痛心疾首的“大逆不道”。可是,他们也终于在第三代、青年羸官一代人身上看到了希望,尽管还有些迷茫。(当然,作者也较精炼地写下一个省级干部邢老,听到羸官改革农村的设想,就决定把调查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小桑园去,又说明我们党内老一代还有头脑非常清醒的领导人,会把握住农村改革的方向。)然而透过这老一代人的眼光来看农村改革、乡镇企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干部的能量,这又是不可缺少的一笔。因为这老一辈革命家的确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有较大影响的一股力量。

他们站在支持农村改革这一边,就会形成一股起推动促进作用的力量。否则,他们也的确可以形成一股顽强的阻力。他们和岳鹏程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实。

事实也证明,老一辈革命家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党章,按照党的原则办事,无私地贡献一切的精神等等,不论进行什么改革,也仍然是改革者应有的道德品质。

对于传统的观念和思想,现在有一种倾向,一提传统,似乎就是指过去的所有的一切旧的传统观念和思想,都是应该撇弃的落后的东西,完全否认一切传统的观念和思想,而忽视了一个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实际已经有所变化,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经过实践证明,还有所发展和丰富的优秀的传统的观念和思想,还是应该加以继承和发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