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第2/4页)

第二就是使操纵更简单。在飞机中,直升机是一种操作性极差的交通工具。既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培训,飞行员之间的技能差别也容易拉大。尤其是机体性能提高,最大速度和高度实现飞跃性增长后,哪怕是一点细微的失误都可能导致致命结果。而且自卫队员的数量已经达到极限,优秀飞行员难以配齐。而如果运用电传操纵让计算机来支援,即使新人也能达到跟老手一样的操纵水平。

可是,当初在防卫厅内有很多意见反对引进这种运用电传操纵系统的直升机。理由主要有这么几个:

首先是可靠性问题。同以力学方式传递信息的机械式相比,电传式可靠性较差这一点怎么也无法否定。不只是单纯的断线故障或接触不良,由电磁感应产生的杂音和雷电的影响也必须考虑进去。为了弥补这些缺憾,势必使系统多重化,或装上自我诊断装置,或部分运用光纤维,而实际效果却未必有。因此有很多意见认为风险很大,也实属无奈。

再者,即便用这些方法能够解决问题,若是战斗机那倒可以另当别论,可那不过是直升机而已,究竟值不值得花这么多钱,这种理所当然的疑问也会随之而来。因为防卫厅内也有不少官员认为武器和人全都是一次性用品。防卫费的增长乏力也是一个不利因素。

所谓特许国产化就是指日本民营企业跟外国企业签订技术引进合同,支付专利使用费,在得到授权之后进行生产。即日本企业“获权生产”外国企业的产品。这种方式已被用于以战斗机为首的多种飞机领域。理由很简单,因为在这个领域中即使是靠技术立国的日本,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也仍是落后国家。再加上战败后盟军司令部的备忘录禁止日本在一定时期内从事飞机的研究、实验和生产等,这也加大了影响。

事实上,防卫厅之所以不直接进口成品机,即便采取特许国产的方式也要让国内厂家来生产,除了因为一旦有事进口就根本不可靠,还源自一种想尽早让日本的飞机开发技术追上先进国家的强烈愿望。

因此,目前扫雷直升机的引进只能依赖美国技术。小型多功能直升机还能考虑纯国产的,可那种总重量在十吨以上、兵员输送能力在二十五名以上的大型直升机,仅靠国内技术的积累就十分薄弱了。实际上,能够生产这种大型直升机的国家就很少,因为开发费、生产费、使用费极其昂贵,莫说民用,就算是军用,如果没有十分特殊的用途,根本就不可能生产。拥有庞大的军队、有可能开展大规模直升机投送作战的美国可以看作唯一的例外。

而CH-5XJ与历来的特许国产稍有不同。这虽然是在美国Aerocopter公司开发的CH-5XE中采用了前述的电传操纵系统的一种机型,可是为了开发这一部分,Aerocopter公司与日本的锦重工业进行了技术合作。因为锦重工业在战斗机的电传操纵系统尚未实现的时候,就制订了一个“FWH(直升机电传操纵系统)开发计划”,多年来一直率先进行这个领域的研究。至于其背景,也主要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要想打破美国主导型的现状,就只能从技术障碍相对较少的电子学部分进行攻坚,而且在国土狭小、丘陵众多的日本,直升机的需求今后肯定会大大增加。

基于这种情况,若是由锦重工业来生产CH-5XJ,至少在电传操纵的相关部分不需要支付专利使用费。并且,今后在此范围内进行改造或设计变更时也不会受制于烦琐的合同,同以前相比有很大的自由度。这对防卫厅来说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尽管有赞成和反对两种意见,可经过一些迂回曲折,CH-5XJ的引进最终确定了下来。防卫厅想培育国内飞机产业的想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