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高效讨论决定沟通结果(第3/6页)

比如,大家开会讨论“如何降低成本”这个主题。你可以按以上思路说:“大家刚才提出的想法,都很有意思。我试着补充一个角度——有没有可能,成本降不下来,是因为规模做不上去呢?以更大的量级跟供应商谈判,很多价格,应该都是可以更优惠的吧?”以这样的表述开头,既提出了新观点,也没有否定他人,不阻碍整个团队继续生产创意。

+•延伸思考

“有意思”这三个字,用来接话几乎是万能的。因为它有很大的解释弹性,可以作为一种鼓励,希望对方继续往下说;也可以是一种缓冲,让人有时间思索一下,再去判断这个意见到底有没有价值、是不是提供了某种有用的观点。

就算你完全不同意别人的意见,也可以用“有点意思”开头,然后再用“这让我想到……”把想说的话接上,不着痕迹地反驳对方。比如,在谈成本控制的时候,有人说要裁员,你非常反对这个思路,这时就可以说:“你这个想法有点意思,这让我想到,其实除了把人减少,把规模做大,也能让成本降低。”

探知对方的真需求

想要满足客户,

就不能被对方“想象中的需求”误导,

而必须找到他的“真实需求”。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我的工作是做产品调研,在设计问卷的时候,我该怎么问,才能问出客户真正的需求呢?

常见的说法:“请问一下,您对××产品有什么样的需求呢?您希望它有什么样的功能呢?”

更好的说法:“请问一下,您在什么状况下,会用到这个产品呢?能描述一下这些场景吗?”

?•为什么要这样说

好的对话者需要“善解人意”,就是要了解对方的需求。可是很多时候,对方的真实需求是什么,甚至他们自己也不太清楚。比如,消费者对于一个产品,可能有很多想象,但是未必能说出自己真正的需求。如果把这些想象当成了需求,反而是一种误解。

举个例子,索尼在推出Handycam系列的数码摄像机之前,曾经花大力气做过市场调查,希望了解普通消费者对于“完美摄像机”的想象。收集上来的意见,大多是希望摄像机功能要齐全、屏幕要大、要有20倍以上的光学变焦、像素要高、要有防震防抖功能……

根据这些需求,索尼还真的生产出了几乎照顾到所有这些需求的摄像机。无论是像素、光学变焦、屏幕大小还是防抖技术,都是行业内的领头羊。可是,这个系列的摄像机的销量,并没有实现想象中的突破性增长。

而同一时间,市场上有一个全新的产品异军突起。那就是功能极其单一、操作异常简单的GoPro。它的设计理念,跟索尼之前的调研完全背道而驰。只有一个负责录制和暂停的按钮,没有光学变焦,甚至连屏幕都没有,拍的时候根本不知道画面什么样。

很明显,销量说明了一切,这种不强调功能的设计理念,才是切中了客户的“真实需求”。因为普通消费者买摄像机只是为了记录旅游或者派对等活动。与全面而且专业的强悍功能相比,他们更需要的是简单易用、轻巧可靠。

试想一下,全家一起出去玩,你手忙脚乱地摆弄着特别精密复杂的摄像机,试图录下完美的影像,却从旅游的参与者变成了旁观者、记录者,这就本末倒置了。所以说,消费者真正希望的是既能记录影像,又可以忘记摄影机的存在,而这就需要摄像机的体积小巧、操作简单。

可是,这样一种真实的需求,如果你问“你需要什么样的摄像机”是问不出来的。因为这个问题已经限定了必须去想象一台“完美的摄像机”,那当然是功能越多越好,技术越先进越好,甚至讲出一些不切实际的需求。而消费者真正的需求却是“谁在乎摄像机?我们只是想记录影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