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6/15页)

这些人可以帮助佩罗与政府内部建立联系,确定到底出了什么事,并尽快促成营救行动。他将打电话给理查德·赫尔姆斯,此人曾当过中情局局长和美国驻伊朗大使。他可以打电话给克米特·罗斯福,他是泰迪的儿子,泰迪参与了1953年中情局发动的帮助伊朗国王恢复王位的政变……

但倘若这些手段都无效呢?

他习惯考虑到各种可能性。

倘若卡特政府不能或不愿出手相助呢?

那我就亲自将他们从牢里救出来,他想。

这种事该怎么做呢?我们从未做过类似的事。我们该从何着手?谁能帮助我们?

他想到了EDS公司的高管梅夫·斯托弗和T.J.马尔克斯,以及他自己的秘书萨莉·沃尔瑟,他们都是关注战俘运动的关键组织者——对他们来说,安排半个地球之外的复杂工作如同吃肉喝酒一样自然,不过……这次可是越狱啊!谁来执行这次行动呢?从1968年开始,EDS公司就优先录用越战老兵。这一政策起初是出于爱国才制定的,但后来佩罗发现,老兵往往能成为一流的商人,于是这一政策得以继续执行。但现在,那些曾经身材匀称、训练有素的士兵都成了大腹便便的电脑公司管理人员,更习惯拿电话而不是扛步枪。那么,谁来制订计划、率队突袭呢?

佩罗的特长是知人善任。尽管他是美国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成功的白手起家者之一,但他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电脑专家,也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销售员,甚至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管理者。他只有一件本事:找到合适的人,给他资源,激励他,然后授权给他去完成工作。

现在,在驶往丹佛的路上,他问自己:谁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营救专家?

他想到了“公牛”西蒙斯。

“公牛”阿瑟·D.西蒙斯上校是美国军队里的传奇人物。1970年11月,他的名字登上了报纸的头版头条,因为他和一组突击队员袭击了距河内二十三英里的山西战俘营,试图救出那里的战俘。那是一次勇敢而精心策划的行动,但整个行动所依据的情报却不准确——战俘被从山西转移走了。大多数人认为这次行动以惨败告终,但在佩罗看来,这样的评价有失公允。受邀与突击队队员会面时,他告诉他们,至少他这名美国公民感激他们的英勇行为,这给了他们极大的鼓励。他在北卡罗来纳的布拉格堡待了一天,在那里见到了西蒙斯上校。

透过挡风玻璃,佩罗在漫天雪幕中勾勒出西蒙斯的模样:身高近六英尺,魁梧健壮,长着公牛一样宽阔的肩膀;他留着平头,头发花白,但眉毛仍是黑的;大鼻子两侧,两条深深的法令纹延伸到嘴角,让他看起来永远咄咄逼人;他头大,耳朵大,下巴结实,还有一双佩罗见过的最强有力的手。他似乎就是由一整块花岗岩雕刻出来的。

同他共处过一天后,佩罗觉得:在这个假货当道的世界里,他是十足的真品。

那天以及随后的数年里,佩罗更进一步地了解了西蒙斯。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西蒙斯的手下对他们这位领导的态度。佩罗不仅联想到了文斯·隆巴迪,西蒙斯同“绿湾包装工”橄榄球队的这位传奇教练一样,都能激发队员的情绪,从畏惧到尊敬,再到仰慕,最后直至热爱。西蒙斯仪表堂堂,却又颐指气使——他经常骂人,告诉士兵:“照我说的做,否则我就砍掉你的脑袋。”但这并不是他能俘获那些桀骜不驯的突击队员的理由。在他强硬的外表下还有坚强的内心。

在他手下服役过的士兵最喜欢对外人讲述西蒙斯的故事。尽管他拥有公牛般的体格,但这并不是他绰号的由来。据说,真正的来源是突击队玩的一种名叫“牛圈”的游戏。在地上挖出一个六英尺深的坑,一个人站进去。游戏的目的就是要看需要多少人才能将坑里的人拉出来。西蒙斯觉得这游戏很傻,但有一次却被激怒,玩了游戏。结果用了十五个人才将他拉出坑,其中一些人的手指和鼻子断了,身上还被严重咬伤,结果不得不在医院过夜。那之后,西蒙斯便得到了“公牛”的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