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与位子(第3/4页)

康熙是因为出过天花,遂以“独特的条件”无可争议当了皇帝。

但到康熙晚年时,储位问题变成异常的尖锐、复杂和麻烦的事。这是因为此时建国已七十余年,他的儿子们已经纳入了汉家文化轨道,懂得了当皇帝是怎么回事,更懂得了这其中的天差地别。如果说多尔衮有畏难政务(他是武将)的心思,这些皇子可不一样,他们变成了热衷政务,追求权力,乐此不疲的人,看墨杜萨看得真真切切,变成敲起来叮当响的石头人。

康熙皇帝共有二十四个儿子,他十二岁成婚,活到六十九岁,这些儿子是陆陆续续出生的,大的五十多岁,到他死时,最小的才四岁。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共是九位“爷”参与了这场史无前例的“闹家务”。其中二阿哥是原立太子,幽死。大阿哥幽死。八阿哥九阿哥另行改名“阿其那”、“塞思黑”(满语“猪”或者“讨厌”的意思),十阿哥也是终生幽禁——实际上,连最小的阿哥,四岁的二十四阿哥也参与了这场血腥的斗争,没有一个人是置身事外的,但“主力”是九个权势极大的年长阿哥,因此史称“九王夺嫡”。

我不能用这篇文章的篇幅详细表述这场惨烈的宫廷巨变。我的实际感受,在读到这些数据时真是有点毛骨悚然。看到了人间“最虚伪”与“最残忍”的天然糅合物:一切都是在自然中生发,斗争的“档次”在不断提升,激烈到置性命生死不顾,压迫呼吸于顷刻之间,张牙舞爪在公明之堂,朝会宴喜之时突然发难,猝然间图穷匕见,五步之内血流当庭……而这一切,都发生在父慈子孝、兄弟揖让的温情纱幕之中!投毒、劫杀、狱囚、造谣、诬陷、中伤、饰过、讳功……所有人能想出的辣手都想出来了,用上了。至于后果,大家都晓得了。我细想了一下政变胜利的原因,竟是这样两条:一是赖于康熙皇帝政治嗅觉的灵敏,二是其余皇子专搞“斗争”,“太投入”了引起他的反感,而雍正不搞工作搞斗争,在康熙面前竭尽全力表现他的“诚孝”。我在一老年大学讲这件事:“假如你有几个儿子,都在算计你有多少遗产,将来怎样分配,如何才能分得多一点。其中一个却不停地劝你:老爸呀,你可要好好保重身体,你活得长寿才是我的心愿啊……你说,你把财产给谁?”老头老太太们在会场哗然而笑。

这就是“水涨船高”的代价。这团家族的悲惨变局的浓云,一直笼罩在阴沉灰暗的紫禁城上空,一直绵延到清室灭亡。平心而论,康熙的儿子们个人素质、能力,个顶个的都很棒。他的三儿子还主持修撰了《古今图书集成》,十四阿哥能带兵,在青海打过大胜仗,余下的阿哥们也各有自家本事——这都是“锻炼”阅历、读书学习的结果,但却用在了这上头。我看雍正是憋了一世的气一肚子话,写了一部《大义觉迷录》——皇帝写书,他是千古一人。乾隆一看不好,“家丑外扬”了。一上台就赶紧收,急忙烧,把书的当事人速速杀掉。

我以为这场兄弟残杀变争分两个阶段,起初是“个别行为”,大阿哥见太子失宠,搞了一下就败到底,三阿哥又跟上,也是一击不中赶快退开。八、九、十阿哥接着一拥而上,变成一场群斗群殴。这是有点像市场上的“催眠效应”:一车菜挺新鲜的,摆在当街没人买。有一个人去买,会带得买菜的人挤破了车。

一切都是为了权力。就专制政治而言,战争是为了权力,内阁搏杀也是为了权力。因为权力象征和代表了一切。——看到了这一点,乾隆皇帝下旨,废止了立太子的祖制,形成了秘密建储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