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六十五条沟

沙湾县志记载了一百六十五条沟。其中一条沟是蒙语名字:达奴沟。在金沟河上游。最早一个叫达奴的蒙古族牧民来这里放牧。那时这条可放牧千头牲畜的山沟里,全是达奴家的牛羊。达奴家在这条沟住了多少年不得而知。后来哈萨克人来了,沟里的牛羊变成了哈萨克人家的,但山沟的名字没变,一直沿用至今。

1930前一个冬天,有个姓马的回族,在牛圈子牧场东南一条沟里设套捉紫豹。这件事在当地影响很大,因为紫豹经常夜里出山,伤害家畜和人,老马家的一头牛也被豹子咬死。姓马的回族坐不住了,在入冬后的一场大雪后,带着铁夹和皮绳套子进山了。因为下雪后豹子的足迹在雪地上显现出来,豹子喜欢走老路。老马追踪豹子到了一条山沟,在紫豹必经之路设好铁夹和套。几天过去了,人们不见老马回来,便结伙去找,在老马下套的地方,发现皮套被咬断,雪地上留下一条豹子拖着铁夹逃跑的印迹,旁边一行人的脚印,断定是老马追踪紫豹留下的。人们跟着脚印往前找,一直找到天黑,脚印和踪迹消失,什么都没找到。从此那头紫豹再没出山,老马也失踪了。很久以后,还有牧民传言在山沟雪地上,发现一条豹子拖着铁夹的踪迹,后面是一个人的脚印。就这么言传着,却再没人去找了。人们把这条沟叫老马沟。其实叫紫豹沟也可以,因为是老马和紫豹一起让这条沟出了名。还有一个与回族人有关的沟:东冈萨依。哈语“回族人的沟”,在宁家河西岸。1910年,哈萨克牧民来此放牧时,沟里已有回族人居住。回族人当时把这条沟叫什么名字已无从考证,我们只知道它的哈语名字东冈萨依,代表哈萨克人对这条沟的最早记忆。这是两条与回族人有关的沟。

在安集海乡西北边,巴音沟河洪水冲出一条深沟,长20多公里,两岸长满胡杨和芨芨草。清同治年间,一户姓古的人家在沟里开荒种地。当时中亚浩罕阿古柏入侵新疆,此地战乱不断,姓古人家在这个隐蔽的深沟里,躲避战乱。后人称这条沟为古家沟。也是同一时期,与安集海相邻的大泉乡南部丘陵中,聚居了许多难民,他们挖洞搭窝棚居住,形成像仓房式的房子,此沟后来叫仓房沟。其他的汉语名字都很直白,如白杨沟、大南沟、小南沟、干沟、东沟、西沟,皆因方位和沟内植物命名。这些简单的名字本身没有故事,缺少想象。但是实用。汉族人到一个地方会先确认方向,新疆的好多汉语地名跟方位有关,比如我们把天山叫南山,把沙漠叫北沙漠,这是汉族人的文化心理,东南西北确定后,自己的居中位置也就定了。

有一条与维吾尔族人有关的沟:叶勒吉根。哈语“毛驴”。在博尔通古牧场北部前山丘陵内。1910年前,维吾尔族商人用毛驴驮货经过此沟进山经商。多是几个人结伙,赶一群毛驴,驴背驮着手工器皿茶叶等生活用品,到山里换哈萨克人的牲畜和皮子,运到山外的县城倒卖。也是这一年,一些汉族人在离此不远的另一条山沟修了一座庙,这条沟从此叫布特萨依,哈语意为“有庙的沟”。

沙湾县志记载的一百六十五条沟中,除一个蒙语沟名,二十七个汉语沟名,其余全是哈语命名的。这些沟名生动记录了哈萨克人在沙湾天山一带的生活和历史。哈萨克人对自然地理的命名非常有趣,谁最先和一条沟有了关系,这条沟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这和他们给孩子起名的方式一致。据说哈萨克孩子的名字,多与孩子出生后第一眼看见的东西有关。对沟的命名也以先入为主。1910年,有个叫多格什的哈萨克牧民在一条沟里放牧,这条沟就叫多格什萨依。同一年,另一个牧民用木制渡槽把泉水引到一条沟里,这条沟被称为娜瓦勒萨依,意为有渡槽的沟。类似的沟名很多。还有一条沟叫喀拉阿拉阿特萨依,意为黑白花马沟,因最初一位骑黑白花马的牧民在这里放牧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