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真相 EMZ的由来(第2/4页)

“所以说,EMZ前身的主要工作,就是给核武器加密,确保它的安全。为此那些科学家研究出一系列的基础理论,尤其是那些从曼哈顿工程中挑选出来,又参加了MX计划和宇宙神计划的工程师,他们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此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脑的兴起,科学家们预言了人工智能的将来,为了避免电影《终结者》里的场景,EMZ的研究主方向转向了网络攻防、遥控加密和人工智能的绝对控制。

“最初EMZ只是流传在科学家内部的一个小论坛,他们自称为未来信息收集者,后改名为电子信息狂热爱好者,1948年秘密在德国成立了一家小公司,将手中掌握的电子控制技术部分作为民用,获取的利益用于组织的基本运转费用。组织成立伊始就保持着无国界无政府的态度,由于暗中支持的都是顶级科学家,所以那些民用项目绝对是行业龙头,一直处于完全领先的开拓者状态。明面上的公司生产的都是和电子控制有关的产品,现在做的产品包括家用净水、供暖、照明、电器的网络信息交会、开启闭锁、电子控制等;而另一批科学家则开始参与发起和组织了一系列科技论坛,包括现今较知名的黑帽、P2O大赛、ISFF大赛,背后都有公司的影子在推动;公司论坛的覆盖方向很早就由物理化学转变为现今的电子信息、黑客攻防、高端密匙数学等领域。”

正说着,飞行高度开始降低,他们已经抵达秘密基地,一架理惠子从未见过的庞然大物,已早早地在飞行跑道上等着他们了。

“天哪,这是什么飞机?这块头,空中巨无霸啊!”还未降落理惠子就叫了起来,小型飞机停稳后从舱里出来,两相一对比,那架飞机更显巨大,小型飞机和它一比,那就是麻雀和巨雕的区别。

“AN-225,已知世界最大的运输机,载重250吨。”肖克为理惠子解释。

“NO,NO,NO,”安德鲁摇头道,“225是80年代的产品,已经跟不上时代需要了。这是最新一代仅进行过秘密试航的AN-JPG,机长96米,翼展102米,载重380吨,起飞重量800吨,最高时速2.75马赫,这是俄国因经费问题一度停手的暴风雪项目的主机,我们将它接手过来,虽说速度没有美国的X-37快,但我们的实验数据更为稳定。请吧,各位。”

从机门处还要经过一道狭长的封闭通道才能进入机舱,就像登机桥一样。进入舱内,理惠子发现空间并不大,甚至有些狭小,而且不见舷窗,不过安德鲁和肖克都没有发话,似乎早就知道一样。

三人落座,有点像坐在商务车里,除了座位,只有不到六平方米的活动空间,安德鲁还煞有介事地向肖克介绍:“我们的暴风雪和你们搭乘的黑隼不同,能准载五人。”

理惠子一脸不屑,这么大的飞机,只能装五个人,你们造的是什么东西?

“你也去?”肖克问安德鲁。

“你需要我的帮助,日本政府的准入,以及与美国和日本联军取得联系。”安德鲁回答,“那么,我继续?”

肖克点头,安德鲁继续说EMZ的历史。

“公司的盈利资本,主要用于最高端的电子安全科研,你曾经得到的那个手持终端机就足以说明,而且公司的权威性也毋庸置疑。美国的NIST在许多标准定制上都是请公司做顾问的,RC20加密绝对是现在最先进的加密法,而公司创始元老们所提到的那些理念,如今也已运用到电子设备的方方面面。原本一切都是良性发展,直到七个月前,一位年轻人带着他的最新数学观点出现在ICM大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