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我承认我们曾历经沧桑(第2/3页)

《我们》就是这样。祁善和周瓒的爱情,自年少时萌芽,他们结在一根藤上,却各有各的方向。他们的爱并未经历什么大风大雨,天灾人祸,但架不住成长的力量对他们的生拉硬拽,以及内心那点敏感脆弱的小心思对他们的牵绊,所以,二十八年来,他们只是倔强地把自己的触角在藤蔓上打了一圈又一圈,不肯往前一步去接近对方,然而事实上却越来越近。

这是一部典型的小情节作品,没有跌宕的传奇,没有曲折的命运,有的只是两个年少相识的恋人,一路成长,从“我”和“你”,变成“我们”的故事。但其实这种不主要靠故事情节推进的故事最难写,也难怪辛夷坞自己说写这部小说写到白头。我们都知道有一种“彩虹蛋糕”,它的表面只一种颜色,但切开后却发现,赤橙黄绿青蓝紫,一层一层,色彩斑斓又界限分明。《我们》所带来的惊喜就在于此。如果你想说不就是两个人谈恋爱吗,有什么可看的,那就错了,谈恋爱的戏就在一个“谈”字,如果给你一篇命题作文,让你写两个人的爱情,而且是那种经历了“八年抗战”才终成眷属的爱情,你可能光想他们俩在这么冗长的时光里每次见面说什么内容就会想到崩溃。

在这一点上,辛夷坞做到了极致。两个人的情绪和心理对峙,一点不比大情节的戏剧冲突表现出来的张力小。很多时候,周瓒和祁善的心理交锋就像难度系数爆棚的密室逃脱游戏,让人依旧看得热血高涨。而正是对那些细微处的清晰描摹,让你发现原来那些习以为常的恋爱中的那些事也有这般妙趣横生又刺激连连的一面。这正是小说家的技巧,像煎鸡蛋,他会不时地翻一面,让你看到变化,并且不断嗅到诱人的香气。

更难得的是,辛夷坞不光在这本书里写活了女主的情爱心理,男主也被他写出了《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细腻。而成长作为两个主人公共同的背景,又让他们的爱情多了一些青春史诗的味道。周瓒在不得不长大后,面临家庭解体、事业漂浮、情感模糊时的茫然,就像一个少年突然成长为男人,他想去征伐,他想当英雄,想保护身边所有的人,但是空有一腔热血和力气,却不知道一拳下去砸在哪里。在和祁善猫捉老鼠互相猜谜的感情游戏里,这个男人第一次想到了逃避,他在那里“专心地玩着打火机,反复将它点着又关闭”。祁善则在那里拼命地挥动书页,意图扇去之前两人留下的呛人的烟味,那是她第一次被坏小子周瓒怂恿着抽烟。“书页挥动时的声响和打火机的‘咔嚓’声不绝于耳,枯燥而绵长,仿佛没有尽头。”就在这时,周瓒突然问了一句:“你说,我以后会变成什么样?我们会变成什么样?”

我特别喜欢这个场景,很有王家卫电影的感觉,爱很重要,但爱在我们成长的岁月里,有很多时候只是一叶浮萍。周瓒天生对祁善有种破坏欲,而祁善一面积极地反抗着这种破坏,但烟味过后,又会留恋那种“罪恶的味道”。

而周瓒下意识问出的那句话,更像是跟青春里的我们在对话,就那么一字一句敲打在我们的心上。那个时候,你很难不变得多愁善感。毕竟,这是部近三十万字的小说,我们陪伴周瓒和祁善他们两人太久,那些青春的痕迹、成长的波折、爱情的矛盾,我们何尝不曾一一尝过?除了明晃晃的让人刺眼的年少时的爱恋,我想,没有谁的青春最后不在焦虑和迷茫中度过。而那种感受,即便是面对爱人也无从说起。或许,从少年初识愁滋味那时起,我们就已经长大,自此告别了年少和青春,而不得不被推向人生的下一个轨道,开始更为艰难地生长。所以辛夷坞笔下的爱情,从来没有偶像剧的轻浮和玛丽苏的虚假,一上来,就披上成长淡淡的忧愁,因此,才更真实,更让人感同身受,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心甘情愿地交付自己更多的秘密和过往,以至,一本书到最后不是读完了,而是读者和作者共同完成了一次新的创作。类似这样阅读感受的,还有《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两部同是“偷心”之作,但《致青春》是明抢,《我们》是“暗偷”,就像你丢了东西,好几天后才发现。显然,后者来得更高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