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秦关的内心世界(第2/3页)

真的存在心灵感应么?目前没有证据能充分证实,当然,也没有证据能彻底否定。且不论客观的心灵感应机制是否存在,至少,主观的“心灵感应”感受,是可以通过心理学进行合理解释的。

如之前所说,人类对死亡的恐惧与生俱来。当身边的人、尤其是挚爱的亲友死亡时,我们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死亡带来的恐惧,这种恐惧经过意识和社会习俗的伪装,表现为悲痛、绝望、焦虑等情绪。为了抵御恐惧,我们就会下意识地进行自我欺骗。欺骗的目的,是让我们相信亲友没死。而让我们相信亲友没死的最佳方式,就是让我们相信亲友的灵魂仍在。再进一步,使我们相信灵魂存在的最佳、也是最万能的方式,就是让我们产生“心灵感应”、“预知死亡”等心理错觉。

举例来说:远在外地的女儿,突然得知母亲已于昨夜心脏病发作去世,顿时悲痛欲绝。为了释放压力、走出困境,心理开始进行自我欺骗。即便女儿原本是个地地道道的无神论者,那一刻,她也会本能地相信,母亲的灵魂还存在于世上。但,空想不足以慰藉心灵,心理必须呈现出母亲灵魂在世的证据。于是,女儿很快就会问到母亲去世的具体时间,并本能地回忆起自己当时的种种感受。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一些异于平日的感受,只是这些感受大都与生活无关,因而并不会引起注意。但是那天,母亲的死亡,为同一时段的自我感受赋予了特殊意义。无论这种意义多么牵强、多么不合理,女儿都会坚信,那些感受与母亲的死亡有直接关系,是母亲灵魂的触摸,是母女间的“心灵感应”。

所以,“心灵感应”总是后知后觉。

言归正传,秦关初中时期的“心灵感应”,原本是再正常不过的心理现象。但他当时只有十四五岁,认知能力与情绪调节能力不足,无法正确区分感受与现实,因而坚信自己真的拥有“心灵感应”的能力。在这种强烈的自我暗示作用下,秦关因为“特殊能力”产生了过度的责任感,认为自己有责任对亲友的安危进行关注和预知。又如之前所说,12到18岁,是人的自我价值、人际关系等相关心理的主要塑造期。犹豫没有得到父亲的重视与干预,不正确的责任感,逐渐成为秦关性格的一部分,并最终发展成为对亲友安危过度担忧的强迫思维。对拥有这种强迫思维的人而言,知道亲友身处险境,是比死还要痛苦的事。如果以亲友的安全作为威胁,再通过暗示让他真实“感应”到亲友的危险,他一定宁可选择死亡,也要保证亲友的安全。

此番推测,在随后的调查中不断得到验证。2008年11月3号,我将调查结果告知袁主任,并提出了以叶秋薇的安全作为要挟,迫使秦关自杀的详细计划。第二天,袁主任就发出了赤裸裸的威胁,我也再次和秦关进行接触,通过种种暗示,让他对叶秋薇所面临的危险有所“感应”。

然而,事情却并未如想象般顺利。受到威胁后,秦关不仅没有乖乖就范,还态度强硬,让袁主任“随便”。更严重的是,11月5号,他居然主动和秘密组织进行了接触,进一步站到了A集团的对立面。

11月5号下午,袁主任把情况详细反馈给我,并敦促我尽快做出反应。我知道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不会有错,问题一定出在某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上。当晚,我把秦关的事从头到尾缕了一遍,突然注意到一个问题,一个我从未想过需要求证的问题:

对秦关而言,叶秋薇真的是不可或缺、重于生命的亲人么?

一直以来,我理所当然地认为秦关深爱着叶秋薇,她就是他最重要的亲人。但那一刻,我突然不敢肯定了。我很快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或许正是导致威胁计划失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