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4/6页)

甘婧打着哈欠,和还在忙碌的其他同事说了声再见,独自下楼拦的士回家。

坐上出租车后,大脑仍处于兴奋状态的甘婧发现了一个奇怪事情。当出租车行驶在相对空旷的路段时,车速会越来越慢,司机仿佛新手一般以龟速前行。可是,在车流量稍多的路段,车速却会快起来,遇到前车稍慢,司机还会很不耐烦地按喇叭。

观察了几分钟后,甘婧有些恐惧。她紧紧抓着车上的扶手,目不转睛地从后视镜盯着司机。

很快,她就发现了问题所在:路上车少时,司机的眼皮便开始打架,车多时,才打起精神看路。司机技术没问题,是因为太困了,才会发生忽快忽慢的情况。

甘婧放下心来,忙找话题和司机聊天。车行至小区门口,甘婧给了出租司机一张百元钞票,劝他把车门锁好,在车里睡一下再上工。

司机感激地接过钱,摇摇头,不休息了,咬咬牙就挺过去了。“小姑娘你自己倒是要注意休息,一个外地女孩子独自在这里工作,这么晚才下班,大家都不容易。”司机说完,慢慢掉头,向杨高路方面驶去。甘婧又在门口站了一下,这才转身回家。

经过大楼前台时,值夜班的保安给了她一个疲惫的笑容,“甘小姐,又这么晚才回来。快点上楼睡觉吧。”

这些点滴的关怀,让甘婧感觉到一丝家的温暖。

来时尚在严冬,转眼已是初夏。虽然在小超市购物时仍然要面对长着一脸凶相的中年女收银员的凶腔恶调,但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还是让原本怀着过客心态的甘婧对自己生活了半年的浦东有了亲切感。

与自己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内地相比,建区才二十年出头的浦东新区生活气息尚需积累,历史文化底蕴也乏善可陈,但是这里有着内地少有的创业激情和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为实现自己梦想与这块土地同喜同悲一同努力的年轻人。

在张江创业园区的食堂内,经常能看到身着背心短裤、一脸水泥颜色的年轻男子在哈欠连天地吃早午饭。同事指点,这些不修边幅的男人们便是大名鼎鼎的“张江男”。他们多从事医药与计算机等相关行业,这行业与动漫一样,需要动脑、需要时间、需要夜夜加班,所以没时间打理自己的外貌。

“听说因为工作原因,张江男的婚姻状况很成问题?”甘婧曾问蓝祖平。

“张江男的婚姻状况从来都不是问题,”蓝祖平不假思索道,“张江女的婚姻状况才真的是问题。”说完一笑,“你现在也是‘张江女’了,也小三十了,也该考虑一下个人问题了。女的经不起老。”

甘婧连忙将话题引开。

陆家嘴金融区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建设伊始,这块黄浦江畔的长三角型地域便被定位世界五百强聚集地,承载上海发展“总部经济”的重任。二十余年过去,这片土地不负众望,果然“银行多过了米铺”。从这里顶级办公区走出的男士们人人衣着工整自不必说,女士们也全都妆容精致、衣着得体,与人擦身而过时,怡人香气经久不散。这些年轻人多数都是外地、外籍的优秀人才。

百合说,许多像她父母那辈的老上海人,对浦东的印象陌生而疏离。在他们心中,买房置业宁可一路向西,到闵行、嘉定,甚至松江、奉贤或者金山这些相对偏远的区县,也不愿拉家带口向东跨过黄浦江。“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这话被老上海人挂在嘴上几十年,至今仍然有人在提及。

以前的隔阂多源于交通的不便和浦东自身发展的落后。可在浦东开发开放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今天,许多老上海人仍然不愿去浦东生活,则缘于其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感。

百合说过这些后,甘婧用心留意了一下,的确,在金桥和张江两个开发区,居民结构仍然是以浦东原住民、外地人和外籍人构成。跨浦江而来的浦西人比例并不算高。甘婧在纳士的上海同事就全部都在住浦西各区。最远的,甚至住在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