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 第三十一章 过涉灭顶(第3/6页)

我一听便来了兴致:“好,反正回了漱玉斋也是躺着。”于是一行人逶迤往文澜阁而来。

文澜阁的小池波光如镜,一带玉桥躬持两岸,与水中倒影合成脉脉杏眼,含情凝睇天光云影。满院子的宫人与内监或坐或站,或发呆,或看鱼,或三三两两攒聚在一起低语不绝。一个靠在柳树下喂鱼的小宫女见我来了,忙收起布囊,上前请安。我见她有些眼熟,问道:“你是谁的丫头?”

那小宫女道:“奴婢稺[119]儿,是服侍沈姝娘娘的。”

我见她眉清目秀,不觉多问了一句:“稺儿,是哪个字?”

稺儿道:“是‘徐稺’的‘稺’。”

我一怔,道:“哪个徐稺?”

稺儿道:“这……奴婢不知。我们娘娘说,是‘生刍一束,其人如玉’[120]的那个徐稺。”

我恍然,笑道:“原来是那个徐稺。沈姝娘娘一定觉得你‘其人如玉’,所以给你起了这个名字,很贴切。你们娘娘也在这里?”

稺儿道:“娘娘在屋子里面看女御们读书呢,奴婢这就去通传。”

我忙道:“不必了,我只是随意瞧瞧,不必惊动你们娘娘。”宫人们纷纷上前行礼,芳馨摆一摆手,示意他们散去。

文澜阁一楼正中的大书房改做了学堂。二三十位正当妙龄的女御凭几而坐,面前摆着笔墨书册。沈姝在高处的大条案后支颐发呆,一双眼睛木然望着屋顶一角,全然不理会众人正低声说笑。我在门口瞧着,不觉好笑。坐在最后的一位美貌女御正转头与旁人说话,我的身影遮掩了她的余光,她随意一瞟,顿时一惊,连忙起身行礼。众女转过身来,纷纷离座。

沈姝惊觉,急趋下案。彼此见过礼,我笑道:“本想看一眼就走,想不到还是惊动了人。娘娘怎么在这里?如何不见昱妃娘娘?”

沈姝道:“昱妃娘娘有事,命妾身在此代看半日。”说着回头望了一眼,见众女御都在偷眼看我,彼此用眼风传话,遂若无其事道,“听闻大人曾在文澜阁校书,今日前来,是缅怀故廨的么?大人若不嫌弃,请容妾身相陪,妾身幸甚。”

我微笑道:“有娘娘相伴,玉机求之不得。”

沈姝转头道:“你们自行念书,我陪朱大人四处走走。”说罢引我穿过人群,从左书房上了二楼。

二楼曾是藏书库,如今只余空荡荡的书架,覆着微尘。窗下的书桌贪婪地享受着仅有的一线阳光,安静惬意如垂老的妇人。我曾在这里伏案苦读、执笔校目,也曾在最幽暗的角落里,被迫聆听红芯的死讯和高旸的婚约。那些寓意深刻、承载着古往今来无数悲欢离合的纵横钩提,饱含幽微墨香,都随时光的涓涓细流一点点去了,留下一片行将风蚀的古迹,凝重而又疏散。

我环视半晌,叹道:“书都不见了。”

沈姝道:“书都搬去了前面的文渊阁,连从前韩管事的徒弟小棒子也过去了。小棒子因修书有功,就快要被提拔成文渊阁执事了。”

小棒子是韩复忠心耿耿的徒弟。我甚是欣慰:“好,他承袭了韩公公的好手艺,也该出息了。”

沈姝开了窗,柔风卷起轻尘,她轻咳了两声。一身素白流云纹长袄在稀薄的日光中,轻灵如流水,又如欲诉还休的只言片语,每一个字都蕴含深切的渴望。望着她,不由我不想起秋兰和银杏。和她隔桌而立,我亦开了一扇窗。窗外是高天云海、红墙翠瓦,“病了这些日子,不觉春色如许。”

沈姝道:“大人一回宫,便染疾至今。大人误了春色,妾身亦不得仰承惠颜,伏聆明训。妾身听闻大人在景灵宫遇刺,自愧身居后宫,不得奋志,心甚恨之。大人如今可大好了么?”

我忙道:“玉机好多了,谢娘娘关怀。”

沈姝凝目望远,虽极力缓和,仍掩饰不住求证的焦急:“妾身听闻一个叫银杏的小宫女被刺客手中的长簪刺伤了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