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澶渊之盟无疑具有宏观而开阔的历史意义——每年的三十万岁币换来了边境安宁,塞垣之下,有耕无战,禾黍云合,甲胄尘委,养生葬死,各终天年,一派和平景象。直到西北西夏崛起后不断地扩张领土,边境和平的局面便再一次被打破了。

公元[1]960年,后周禁军统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正式登基当上了皇帝,史称宋太祖。因其人由归德军节度使发家,归德军治所宋州[2],于是定国号为“宋”,史称北宋,同时改归德军为宋州[3]。宋州由此成为大宋的发祥地,即“龙潜之地”,荣耀无比。

伴随着圣运,龙潜之地通常会同时有宝物祥瑞出现——如汉高祖刘邦在出生成长之地泗水边得到斩白蛇剑,该剑后来成为大汉镇国之宝;又如唐高祖李渊起兵于晋阳,在晋阳宫中得到玉龙子[4],视为大唐国瑞,帝帝相传。然大宋开国以来,始终不闻有瑞宝一说,是为罕事。

倒是宋州民间有种说法——传闻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先后出兵平定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国,所向披靡,凯歌高奏,如得神助,最终坐拥江山,是因为他得到了唐代名将张巡留下的兵法。

张巡,邓州南阳[5]人氏,唐朝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进士,自小博览群书,有过目不忘之才。安史之乱时,叛将尹子奇率十三万大军围攻睢阳。当时叛军兵锋极盛,河北、河南均为叛军所据,唐军补给完全依赖于长江、淮河流域地区,守住睢阳,便能阻遏叛军向江淮方向深入,保证江南的完整。睢阳如若失守,运河交通便被就此截断,后果不堪设想,可谓“一城危,天下危也”。时任真源县令的张巡受命于危难之时,与睢阳太守许远合兵镇守睢阳,以区区六千士兵相抗,与叛军进行了殊死拼杀。

张巡虽是文人出身,却通晓战阵兵法,且用兵不依古战之法,指挥作战都是临敌应变,应机立办,先后导演出了火烧叛军、草人取箭、出城取木、诈降借马、鸣鼓扰敌、削蒿为箭、火烧蹬道等一幕幕精彩好戏。其以弱抗强,以寡敌众,在对抗中所表现出的计谋智慧,已经达到《孙子兵法》中所说的“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的境界,为中外战争史上所罕见,令人叹为观止。

虽然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睢阳保卫战最终因内无粮草、外无援兵、敌众我寡而失败,但它却仅以区区两县几千兵力,坚守要塞长达一年之久,有力地遏止了叛军南下,为大唐王朝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当时的翰林学士李翰等人认为:“张巡蔽遮江淮,沮敌势,天下不亡,其功也。”

张巡在城破后被叛军残酷杀死,其“守一城捍天下”的壮举却很快传开,由此而名扬天下。为了纪念张巡,各地百姓自发建庙立祠祭祀。唐肃宗下诏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封其为邓国公,史称张中丞,将其画像置于凌烟阁上;又免除张巡守卫过的雍丘、睢阳两城徭役、兵役两年。

随着光阴的流逝,张巡被日益神化:道教尊其为“保仪尊王”,成为收灾降福、惩恶扬善、统领神兵的大神;许多产茶之地视张巡为茶叶保护神,称之“尪公”,并定五月二十五日张巡生日这一天为“尪公诞”,举行“迎尪公”祭祀仪式。

张巡在民间尤其是宋州的地位如此崇高,甚至到了被朝野敬若神明的地步,即使后来出自宋州的赵匡胤成为大宋开国皇帝,声名也未能超过他。张巡当年以区区几千兵力坚守睢阳,共经历大小四百多战,斩叛将三百余人,累计歼敌人十余万,堪称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其用兵如神的故事早是家喻户晓。自唐代安史之乱以来,宋州当地一直流传着《张公兵书》一说——据称张巡在城破前将自己平生所学和用兵心得记录下来,制成一部兵书,委托心腹藏在一个妥善之处。然而,叛军攻破睢阳后大肆屠城,负责藏书的心腹也与张公一起死难,兵书下落遂成历史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