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第4/17页)

  ①司宫:内臣,为宫内寺人(即后世所称的阉人、太监)之长,类似清代之总管太监。

  侍臣们遂捧上金银等饰物分发给舞者,舞者们一齐上前拜谢。

  魏国使臣惠施也在台座上,起身离座道:“桑林之舞如此精彩,令人赞叹。臣这次奉魏王之命出使楚国,除了要与大王修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外,还有一桩大事,那就是想瞻观楚国最著名的宝器。今日是云梦之会,是君民同欢的大喜日子,可否请大王取出宝器,让臣等一开眼界?”

  惠施是宋国人,一直在魏国为官,很得当今魏惠王的信任。他虽然没有明指想瞻观的宝器是什么,然而旁人都知道那是和氏璧。

  天下有两大公认的奇珍异宝——一是和氏璧,二是随侯珠,均是大有来历。

  和氏璧最初只是荆山①的一块玉石,楚国人卞和偶然发现了它,抱去献给楚厉王。玉工鉴定后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楚厉王以欺君之罪砍下了卞和的左脚。楚武王即位后,卞和再次抱着玉石来献,又被玉工鉴定为石头,楚武王又砍下其右脚。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石在纪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眼角沁出了鲜血。

  ①荆山:今湖北南漳巡检山区。

  消息传开后,楚文王很是好奇,派人去询问原因。卞和道:“我哭并不是因为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

  楚文王便命玉工剖开玉石,果真取出一块稀世璞玉,光彩射人——此璧正看为白色,侧看为碧色;若置暗处,闪闪发亮;搁置案上,自却尘埃;且冬日发暖,夏日生凉。见者无不惊叹。楚文王为纪念卞和献璧之功,特意为玉璧取名为“和氏璧”,从此成为楚国镇国之宝,归存楚国王室,世接代传,迄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随侯珠则是随国①的镇国之宝。传说随侯出行时遇到一条受伤的大蛇,一时起了怜悯之心,取药为蛇敷治。大蛇痊愈后,于大江中衔取夜明珠,以报随侯救命之恩,由此得名随侯珠,又称灵蛇珠。此珠径长一寸,跟和氏璧一样,能在夜色中发光,同时照亮十二辆车子,所以又称明月珠。

  ①随国:姬姓诸侯国之一,后被楚国所灭,王都在今湖北随县。

  楚璧随珍,遂成为共传之宝。但楚国灭掉随国后,并没有得到随侯珠,据说已经在城破前遗失,不知去向,成为世间一大憾事。和氏璧因而成为一枝独秀,愈发珍贵。

  不久前,昭阳出奇谋破韩国联兵秦国攻打楚国之计,立下大功。他官任令尹,已是位极人臣,又曾因攻魏有功封上爵执珪,爵位也是最高,再无可封赏之官职、爵位。但楚威王认为楚国国法奖惩分明,有功必赏,如果昭阳立下如此奇功尚得不到任何赏赐,怕是日后难以激励军民为楚国效力,反复权衡之下,决意将和氏璧赐给昭阳。这也是和氏璧成为楚国镇国之宝后,第一次赐给大臣,象征着至高无上的荣誉。昭阳惊喜交加,感激涕零。楚国上下也一致称赞楚威王不惜宝器,宁惜贤臣的胸襟和勇气。

  惠施是天下有名的辩者①,也是魏国最有智谋的外交大臣,人称惠子,心思机敏,口才出众,他偏偏在这个时候提出要看楚国宝器和氏璧,令人不得不怀疑他是别有用意。

  ①辩者:战国时期对名家的称呼。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以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偏好辩说理论,对逻辑学的思维方式饶有贡献。代表人物有惠施和公孙龙,著名的“白马非马”论即为公孙龙提出。惠施曾与庄周(即庄子,子是当时的尊称,意为老师)游于濠梁之上。庄周道:“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施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周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施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这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辩论,带有浓厚的哲学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