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一轮救“美”(第2/3页)

虽然黄河现在处于安流期,但是事实上,属于黄河支流的洛河已经在历史上尤其是这些年发生过几次水灾了。对此,安泽一觉得,这是一种不祥的预兆。

他想改变历史,他想要千年之后的百年耻辱不再发生,他想要二十多年后的安史之乱不再爆发,但是,他也想要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世代安宁。

地震、雪灾,这些天灾他阻止不了,但是,至少他不希望未来的黄河,还是一碗水半碗沙。他希望自己在黄河尚未变成“黄”河之前,尽可能的阻止劣向的发展。

他希望,黄河可以一直常清。

一路舟车劳顿,安泽一到达了山西。

自从他成为了晋王之后,他对山西的发展可以说是极其用心的。从他去了山西之后,他先是将番薯等农作物普及到家家户户,同时他发展贸易,雇佣妇人大量生产毛织产品。

家里男子种田,妇人织布赚钱,在家家户户脱贫之后,他又寻来不少秀才,教小孩子识字。这在这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对于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百姓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可以说,在其他地方,老百姓感谢圣上,那么在山西和安泽一在其他地方的庄子里,人们感谢的只有晋王。

顺便提一句,安泽一在山西虽然与苍云交好,而且他本人也与天策关系不错,但是他是没有自己的私兵的。所以仅凭这一点,不管他人怎么说他居心叵测,李隆基和更多的官员大臣更觉得安泽一是圣贤之辈。

士农工商,农商他全沾手了,工一时半会他只能顾着农商,而仕他现在只能踩在圣上与官员的底线,多踩半步,结党营私谋权夺势的脏水就会泼过来。他现在又没有到肆意作死还死不了的地位,所以他只能忍。

当然,一切的前提,是没有时不时的天灾祸害他!

所以这一次,他去的不是大本营的太原,也不是苍云所在的雁门关,而是禹门口。

他记得,禹门口到潼关,河道长125公里,落差52米,河谷宽3到15公里。河道滩槽明显,滩面宽阔,滩地面积达600平方公里。滩面高出水面0·5~2·0米。本段河道冲淤变化剧烈,主流摆动频繁,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属游荡性河道。禹门口至潼关区间流域面积18·5万平方公里,汇入的大支流有渭河和汾河。

但是他所记得的,是后世对于黄河这段河道的形容,而黄河又是在唐末宋初开始走向多灾多难的。所以现在盛唐时期是什么情况,他并不是很清楚。

晋陕峡谷河段,碛流较多,下段的壶口瀑布,是黄河干流唯一的瀑布。明灿护着安泽一,一行人先是看了壶口瀑布,欣赏了一番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描述:“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衡,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魂。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最怒,鼓山若腾,濬波颓垒”的景色,而晋陕峡谷的末端是龙门。

对,洛水西出到龙门的龙门。这里形势险要,安泽一坐在船上,回过头看着两岸犹如刀劈斧削的断崖绝壁略到身后,最后,他们到了禹门口。

现在的禹门口,已经有河水浑浊含沙量增长的迹象了。

“王爷,我们回去吧。”看着安泽一脸色不好,陪同的当地官员轻声道。

“嗯。”安泽一也不想因为自己情绪影响其他人。他很清楚,虽然造福后世这种话,每一个官员帝王都会挂在嘴边,但是真正到了实际上,并不是每一个都有这一份勇气。

隋炀帝杨广,不就是背负了万世骂名建成了造福后世千年的运河吗?

这一刻,安泽一忽然有一点痛恨自己的身份,也是第一次的,他有一种自己将来一定要成为皇帝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