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第2/4页)

原来元娘之前便已抓住这些传谣言的人,还和母亲商量着如何处置此事了。

百般忧虑中,发现在自家妻子已能立起来,为自己扫除身后的麻烦,他心里也有些高兴。但看到那些伤痕累累的宫人时,又有些不忍:“即是审问,也不必拷打成这样。我曾听说下头衙门里许多刑讯老手只凭一问二问便能问出蛛丝马迹,慎刑司怎地就没有这样的熟手么?”

郑管事深深垂头,答了一声:“奴婢岂敢刑责宫女,这些实是王妃亲自命人教训的。陛下正是听闻重华宫中有人责罚宫女,哀声闻于宫内,才派奴婢去查问。”

不止用刑,还命满宫上下的宫人内侍观刑,以教诫这些人。

怎么会……元娘素有雅量高致,宫人平日出些错亦不曾多加怪责,怎么能把人打成这样,还叫其他宫人观刑的?

他心里着实有些受冲击,不敢想信自己朝夕相处的温婉佳人这样严苛……

这手段或许不止该用严苛形容。但他随即又想到更深一层的原因:元娘查这些人、拷打这些人都是为了他,是为了寻出流言源头,查清背后陷害他的人是谁,以免他受这流言牵累。

他喉中如同哽了块石头,轻叹了一声,重新跪在新泰帝面前。

这个孩子好就好在重情,坏就坏在太过重情。

以父亲的身份看,这个仁厚的孩子必定能妥善照顾好弟弟,他不必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幼子们封地、待遇不好;但以一朝天子的眼光看,过于宠爱后宫实非好事。

新泰帝想到“后宫专宠、外戚干政”几个字,慈父心肠便硬了起来,淡淡道:“你若然一力维护桓氏女……你二弟的王府是从前你皇叔潞王在京时的王府改的,如今已能住人,你们便立刻搬出重华宫,什么时候查清这流言背后推手,朕再作发落。”

周王从没想过自己会被赶出宫,惊愕地叫了一声“父皇”。

新泰帝凝眸望向他,问了一声:“后悔了?”

……不,不后悔,不能后悔。

他明白住在宫里和在外开府有什么区别,却更明白他此时若将桓家推出去挡罪,自己便是个出尔反尔,毫无担当,只汲汲权势的小人了。

父皇聪明英睿,最厌恨的也就是贪权的小人,他若为了保住自身宠爱地位而诿罪元娘,父皇定然也会对他失望,而满朝大臣、天下百姓……又会怎么看待这样一个皇子?

《大学》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事已至此,他便不必去想治国、平天下,能坚守本心,修身齐家也就够了。

他谢过了天子圣恩,便回重华宫中,命留守的宫人收拾行李,准备出宫;又亲自去见母妃,告诉她自己将要出宫一事。

这消息已有总管太监早一步来传过了,落在明黄的圣旨上,再难更改。贤妃哭得满面泪痕,冲下的朱粉沾得手帕都是点点红色,如同鲜血洒在帕子上,看得人触目惊心。

她咬着牙恨自己:“当初怎么便听父亲之言,选中了桓家!早先只看他是礼部右侍郎,有资格入阁,才选中的他家,还不如那时不推他入阁,另选别人家的闺女……哪怕一时半刻堆不出个阁老来,又何至于养虎为患,先让他那孙儿反噬父亲一口,又被他孙女害了你!”

她平素淡定自持,虽然不掌宫务,却比真正管着宫务的德妃更有母仪气度。然而这道旨意一下,几乎就意味着她的儿子永远无缘大位,这打击实在太深重,贤妃也承受不住了。

她简直想回到三年前,把那个选了桓氏女的自己打醒……甚至早回去半年也好,直接上本奏请陛下另选贤良之妇配她的儿子……

她含泪说道:“你便与她离婚吧,去给你父皇认错,此事还有转圜的余地!”

周王摇了摇头,只说:“儿臣不孝,儿臣将来会把母妃接到封地好生孝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