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第2/3页)

他手中的笔在纸上一行行划过,却像是在写无字天书一般,天子双眼盯着稿纸,心中的好奇、探究之情不断累积,简直想让他先把写下的印出来。

好在他终于写完了一页,守在御前的王总管极有眼色地说:“宋状元可否将这一页先印下来再写后面的?”

宋状元含笑应下,掀起那张写好的稿纸夹到丝网下,垫上一张上好的厚皮纸,从调墨板上拿起沾好墨的辊子,在纱网上轻快均匀地滚了一下。

这套油印机是用了几回的,纱网早已经黑成一片,看不出什么,但待他提起纱网框,油印机盒底露出那张印满清晰工稳、笔致纤秀的文字的白纸时,新泰天子眼中便不由流露出了几分新奇和喜爱。

他做天子的,自然从未见过匠人印书,更没见过这样变戏法儿一样,从无字天书变成印满文字的稿纸的。

王公公立刻就要下来拿,宋时双手拎着纸边缘,提醒道:“公公小心不要碰到墨字,这墨是用油调制的,干得慢些,碰着它会沾得满手满衣皆是,纸上的字也花了。”

缺点就是印完了得晾上一阵子才能用,但相比起寻常刻书的速度,晾干油墨这点时间便可忽略不计了。

王公公笑道:“咱家知晓,日常拿墨笔写了字不是也要晾到墨干了?宋状元将稿纸给咱家便是。”

他们俩一个捏着纸边小心地递,一个托着纸背仔细地接,将那张印好的对策干干净净地托到御前,平展展地给天子看了一眼。

字如铁画银钩,和原先流到大内的几本书一模一样。

天子只用眼一扫,便看到了“公举将才以备擢用”“预处边储以为紧急供饷”“慎固地方以遏边人”……

竟比殿试策问答得更深远一层,而且皆是可用之策,可见他对边事是用心研究过的,绝非那等平常两耳不闻天下事,只在殿试前请人押几道题的考生可比。

与他满腹才学、实务相比,印书法反倒成了最不要紧。

新泰帝得才心喜,索性也不用太监念,自己就着总管太监王公公的手看了起来。

那墨字虽小,却因笔致纤细之故绝无粘连模糊处,墨色又极光润浓厚,再衬上雪白厚实的纸张,读起来并不费眼力。他对着那张对策看了不久,便从开头“不拘在官在下,开具实迹,明白荐扬”的纳才之道读到“修盖官军营房以备官军停驻”的固边法,越读越觉得可心,抚掌叹道:“此真乃强军固边的实务策!宋状元——”

宋时忙撂下铁笔,起身答道:“臣惶恐。臣实非知兵之人,此策仅可为殿前应试的答对,怎敢称实务策。”

天子笑道:“方才还见你自负高才,写文章不加草稿,怎地又谦虚起来了?这篇奏对确实可用,你便留在宫里写完,朕留待以后阅看。”

宋时松了口气,拱手谢恩,众内侍上来抬着他的书案稳稳当当挪到外面偏殿殿角,宋时跟着过去写一页印一页,完完满满地写了三千字对策。

印出来也有十页出头,摊在案上晾不开,又请小内侍帮他找别的地方晾着。

他是国朝百年未见的三元,内侍待他都格外客气,拿他的文章也跟捧着瓷器似的,都用心放好风干,以备圣上来日要看。

宋时看他们忙出忙入的,想起电视里的主角要给太监塞银子,明清小说里也是一样,便也摸出银子塞给一个离得最近,地位比别人高一截的内侍,叫他散与诸人。

那内侍圆胖和气的脸上顿时挤出一丝苦笑,摇头摆手地说:“状元公是三元及第、文曲星下凡,咱家岂能要你的银子呢?何况这本是御前差使,师傅亲自交待的,咱们本就该尽心尽力干好,何敢当状元公的恩赏!”

太监这么高风亮节的,是不是不符合历史啊?宋时颇有些不习惯这待遇,推让了几回才勉强收回银子,口头感谢了一番他们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