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1章(第3/5页)

终于活过来了。

……

上村学的事情,在当天晚饭桌上,由六郎开口向朱母提了提。温氏和宁氏皆两眼放光满怀热切的望着朱母,急等着她点头同意。

朱母多少还是有点儿不忍心:“俩孩子都去上学?有这个必要吗?读书挺辛苦的。”

她不心疼钱,她心疼俩孙子。

一旁的朱父也是这个意思,亲孙子呢,不是外头捡来的啊!而且猪毛才七岁,灶台更是要过几个月才满七岁,村里像他们这么小的孩子,哪个不是成天到晚的嬉笑玩闹,小小年纪就送到村学里去吃苦受罪……

当爷奶的都这样,更别提孩子的亲爹了。

大郎牙疼似的捂着腮帮子,恳求的道:“就算要念书,也可以再等一年吧?我记得六郎就是八岁上学的。”

二郎更干脆:“一家子有个识字的不就成了?不算六郎,那他们这辈儿出个猪毛,咱们家灶台……”

兄弟俩齐刷刷的看向俩孩子,这俩正埋头苦吃呢,谁叫秋收时节最是耗体力,家里如今不差这口吃的,最近宁氏不出摊儿了,顿顿饭都是她烧的,食材好油又重,那味道啊,好吃到让人停不下来,全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即将被改变。

“早一年晚一年不都要读书?万一猪毛聪明,你让他晚一年上学耽搁了他的前程咋办?当初说的是去邻村不方便,眼下就在村子里,合该秋后就让他去念书!”温氏强烈抗议,并悄悄的在桌下掐了大郎一把。

“读啊,为啥不读啊,灶台一天到晚就知道吃吃吃,就该找点儿正事让他干。”宁氏不好说自己想偷师,就拿灶台说事。

亲娘都不心疼,当奶奶的,也懒得管了,索性就答应了下来。大郎和二郎还想再抢救一下,不过盘算着就算杨秀才要办村学,那也得等到秋后了,可以慢慢来,不要紧的。

这俩是歇了,三郎夫妻俩眼神却有些复杂。倒不是眼红猪毛、灶台能念书,而是他俩成亲都两年了,还没个孩子。尤其是三嫂,嘴里苦涩的扒着饭,默不作声。

在外人看来,老朱家的四个儿媳妇,大儿媳温氏成天眼红这个眼红那个的,典型的没占到便宜就当自己吃了亏,二儿媳宁氏脾气炸嘴巴快,一手厨艺叫人称赞,三儿媳性子恬静不争不抢,四儿媳脾气古怪一心放在猪舍里。可外人不知道,宁氏那个小食摊儿究竟有多赚钱,哪怕她脾气再炸,只要能持续的赚钱,谁都不会说她,至于王氏,只有自家人才知道,小食摊儿买的东西,全是她给出的点子。

三郎媳妇也不是天生的不争不抢,而是真没那个底气,她想起自己费尽心思做好的几样绣品,决定在厚一次脸皮去问问看,没孩子傍身,总该寻个赚钱的路子。

一屋子的人各有各的心思,好在大家都是想把日子过好的,暂时倒没有太大的矛盾。

让猪毛和灶台念书这个事儿,哪怕有人反对,却称不上是矛盾。温氏是铁了心要让猪毛今年就去的,她倒是不介意灶台一起去,因为在她看来,猪毛要比灶台机灵多了,再说大了这半岁是白大的?宁氏倒不是非要灶台去,可灶台不去,她有什么借口去村学呢?

大郎和二郎还在努力,谁知连老天爷都站在朱家女人这边,没两天村子里出了个不大不小的事情。

秀水村名义上是依山傍水,实则离山还是有一段路程的,不过这水却是实打实的。大河就不提了,小溪河沟处处都是,也因此村里的水田多土质好,只要不是年景特别差,吃饱饭绝对没问题。可这么一来,也有个问题,就是熊孩子下水的事儿。

老朱家的孩子倒是乖,平常被大人训着不敢往大河边上去,只在离家不远处的小溪里玩耍,那小溪平常也就没过脚背,哪怕是汛期水深也不会超过膝盖。可那是素来听话的老朱家孩子们,别家就不一定了,好在这些熊孩子们个个都是水里泡大,加上河边去的人也不少,一直没出过大事儿。哪知今年就出了个事儿,几个熊孩子趁着家里人忙着田间地里的活儿时,奔到大河里游泳,结果有个娃儿脚抽筋了,要不是正好有人过来打水,就真的出人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