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物质成功,社会失败(第2/4页)

早在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英国政客便时常称我们身处“破碎的社会”之中,感叹社群的衰落,或是各种反社会行为的兴起。金融崩溃令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了破碎的经济上。社会的破碎时常被归咎于穷人的行为,经济的破碎则被普遍归咎于富人。在更高薪水与奖金的刺激之下,那些最受人信赖的金融机构的掌控者将警惕心抛到了九霄云外。他们搭建起了一座摇摇欲坠的纸牌屋,只有在一层脆弱的投机泡沫保护之下,这间纸牌屋才能勉力维持下去。然而事实上,社会与经济的破碎都是不平等加剧的结果。

证据指向何处

首先我们应该概述的是,哪些证据表明经济增长为我们带来的收益已经接近了尽头。数千年来,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最佳方式就是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当狼群还环伺在家门口时,物资充沛的年代就算得上是好时光了。但是,对于富裕国家的大多数人来说,生活中的艰辛已经不在于填饱肚子、拥有清洁的用水和保暖设施了。如今,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少吃点儿,而不是多吃点儿。而且,平均而言,穷人要比富人更加肥胖,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一直是推动进步的伟大发动机;但在富裕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幸福程度不仅仅不再随着经济的发展继续提高,事实上长期来看,随着富裕国家变得更加富裕,焦虑、抑郁和其他社会问题变得愈发严重了。富裕国家的人们已经走到了一段漫长历史旅途的终点。

图表1.1体现的就是这段旅途。它所反映的是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各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与预期寿命之间的关系。对较贫穷的国家而言,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预期寿命迅速增长。但是从中等收入国家开始,预期寿命增速开始放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变得愈发富裕,经济增长与预期寿命之间的关联变弱了。最终,二者之间的关联彻底消失了,图表1.1中的上升曲线也变得水平,这意味着对富裕国家而言,变得更加富裕并不会促使预期寿命进一步增长。在最富裕的30多个国家,这种现象已经发生了,这些国家位于图表1.1的最右上角。

图表1.1中曲线变得平稳的原因不在于我们到达了预期寿命的极限,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就连最富裕的国家人民的健康状况也依然能够得到显著改善。不同之处在于,健康状况的改善不再与平均生活水平相关了。每经过十年,富裕国家的预期寿命就会增长两到三年。这与经济增长无关,也就是说,在预期寿命方面,像美国这样富裕的国家不再比富裕程度仅为自己一半的希腊和新西兰等国表现更加出色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图表1.1中的曲线并未沿着原先的轨迹延伸下去,而是开始垂直上升:相同的收入水平之下,预期寿命变得更长了。这些数据难免令人得出这样的结论;随着国家变得愈发富裕,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健康状况的改善作用越来越小。

健康与长寿固然重要,但优质生活还包括其他要素。然而,与健康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平稳一样,幸福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同样如此。和健康状况一样,在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人们的幸福程度也迅速上升,然后逐渐变得平稳。经济学家理查德·莱亚德(Richard Layard)在关于幸福的著作中强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各国的幸福程度也许深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在有些社会里,不表示自己很幸福听上去也许就像是承认失败,在另外一些社会里,声称自己很幸福听上去却很自鸣得意。不过,尽管面临种种困难,但图表1.2依然表明,与预期寿命的情况相仿,最富裕国家的“幸福曲线”也变得平稳了。就这两种情况而言,重大进步都是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取得的,随着国家变得愈发富裕,更加富裕对于人们幸福程度的提高作用也越来越小。在这两张图表中,在人均国民总收入25000美元这个节点上,幸福程度和预期寿命这两条曲线都开始变得水平。不过也有证据表明,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节点可能在更高的收入水平上才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