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从范仲淹到欧阳修(第2/3页)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开头数句,一气呵成,以碧云、黄叶和翠烟概括了天、地、水三种主色调,展现出水天相连的广阔空间,然后再将视野拓到斜阳之外的芳草,追寻远在天涯的故乡。黯淡的乡情有此高远的境界烘托,也就不显得柔弱了。后来元曲《西厢记·秋暮离怀》折中“碧云天,黄叶地”即拟此词开篇。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支持范仲淹的改革,提倡诗文革新,是北宋著名的诗人和古文大家。宋仁宗朝曾官至参知政事。他的词与晏殊和冯延巳三家词,多相互混杂,光从风格上看,难以区别。清人刘熙载认为晏殊得冯延巳之“俊”,欧阳修得冯延巳之“深”。两人都受冯氏影响。欧阳修与晏殊同时,晏、欧本有师生之谊,后因欧阳修见晏殊平时歌舞饮宴,不恤国事,托诗以讽,才愈益疏远。欧词现存《六一词》、《醉翁琴趣外编》,词风清丽委婉。内容主要还是恋情相思、离愁别恨,与他那些庄重的诗文相比,较为自由地抒写了个人的情感生活,如《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描写一个贵族少妇深闺独守的苦闷心情。开头连用三个“深”字,强调她被深闭在幽闺中深深的寂寞,加上重重叠叠的帘幕,堆着迷雾的杨柳,更造成少妇深居独处、与外界隔绝的处境。当然更看不见荡子在外的冶游之处,只能任凭风雨摧残她的青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虚用问字,借不解语的落花以及当少女时嬉戏的秋千寄托青春迟暮的感慨,更写出了少妇无可告诉的哀怨。词意委婉转折,圆浑跌宕。《踏莎行》“候馆梅残”也是他的名作: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词写一个旅人在风暖草香的旅途中的感受,妙在情景比喻相融合:“离愁渐远渐无穷,迢递不断如春水。”离愁随着离家路程的变长,时间的变久而更增加了,就像沿途经过的河流,春水无穷无尽,永远不断,眼前所见与心中所感妙合无垠,便使抽象的感情变成具体的形象,尤其显得绵长亲切。下片推想闺中人对旅人的思念:“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从她登高远望的特定情景出发,将离愁融进长满青草的平原和平原尽头的春山,乃至春山以外遥远的空间中去。思妇的视线追不上行人的足迹,便在想象中推进一层,这就由于景扩大到画面之外而增加了情的容量。欧阳修的某些情词,颇善于描写人物情态,因此冲淡了艳丽的色彩。如《南歌子》: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

词里引用了唐人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女主人公可能是新嫁娘。作者选取梳妆和描花两个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动作,写她与爱人缠绵的浓情蜜意,娇媚中带着些许顽皮,十分生动。他还有一首《生查子》(元夕),也见于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断肠集》,但很多学者认为应是欧阳修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