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三合一(第3/9页)

倒也未曾回答什么,只是平静地笑了笑。

很久没有人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了。

然而沈羡却依然将目光落在他的面庞,她瞧着玄深已经生出许多沟壑的面目,几乎要觉得这样的老僧面目是与生俱来,以至于难以想象出,他从前年少时候的模样。

她喉间动了动,似乎是觉得不够恭敬,便站起了身,端正了脊梁,俯身作长揖,敬道,“卫先生。”

原来是卫家人。

玄深将手中握着的黑子松开,缓缓放回了棋盒之中,叹息着想到,她方才叫他卫先生。

他似乎将这个称呼置于沉吟间许久,眼底有许多难得的动容之感,“是沈姑娘客气了。”

沈羡直起身,低声说道,“元帝时,卫公有双生二子,长子卫无戎,十岁可力拔千钧,承袭了骁骑营统领一职,也就是后来先帝时的老卫统领。”

“听闻卫公次子年幼便有智名,五岁可诵,六岁能成诗,名曰无垢,史记有载,卫无垢七岁而夭,自此后卫氏子息单薄,到了第三代,仅存卫衡一子。”

玄深面目仍然和善,他瞧了瞧沈羡,终于笑了笑,“沈羡姑娘,心底不仅有大光明,还有大智慧。”

沈羡抿了抿唇,问道,“是什么,让卫氏不惜送出一子。”

“沈姑娘觉得呢?”

“忠君。”

玄深缓缓拨动过手中的念珠,跳动的烛光模糊了他眼底的神情,便听得沈羡垂着眼睛低声说道,“前朝哀帝无道,卫氏跟随元帝起而伐之,乃建立大盛朝。听闻卫氏原本也是北方的世家,族中子弟皆从军,仅仅卫氏,已经自成一军。”

“而元帝登位后,卫公坚辞异姓王之分封,三代退守骁骑营,从前跟着卫公与元帝一道讨伐哀帝的那些卫氏族人,又去了何处?”

玄深手中的念珠停住,他将念珠扣在掌中,双手合十,向着帝陵的方向缓缓一拜,称道大盛永昌。

寒云寺始于大盛朝早年,建成时,僧人之数便有百千,卫氏却骤然从一个庞然的大族,变成了门庭冷落的小户。

玄深开口说道,“我卫氏的族人,代代忠君。”

沈羡打量过禅房庄严却冷清的模样,心头也说不上是什么滋味,神色敬重地应了一声是。

崇文馆有载,卫公识于元帝微时,惊于其《治世策》中才华胸怀,馈赠千金而聘马骨,以壮大元帝招贤讨伐之声势,元帝善谋,卫公善战,所到处,一呼百应,势如破竹。后,二人兵至帝京脚下,元帝将随身多年的宝剑双手捧予卫公,指天誓道,愿与卫公分天下。

元帝登位后,卫氏却迅速地消亡下去,惜哉卫公千古忠义之人,仍要为功高所困。

不过是一座承明殿,竟从此将两人永远摆放在了君臣的位置之上,不知道元帝再想起从前年月时,可曾感怀过昔日千金买马骨的知交情义。

卫氏的族人自此退居在佛寺之中,无形中便分解了卫公手中的兵权,换得了这场君臣相交的一场体面,想来也是卫公最后的保全之策。

然而卫氏的骁勇,是大盛不可多得的一支力量,元帝不肯轻易舍弃,以卫公的双生二子,一明一暗,分别掌握骁骑营和卫氏的宗族力量,互为牵制,牢牢掌控,这支力量更是成为帝京的稳固的一道后手。

赵绪给她的双生徽记令牌,原来指的便是卫公的双生二子,这道令牌,可以调遣的不是晏初七,而是隐藏在寒云寺中的这支卫氏的力量。

赵绪竟然将这样重要的东西交予了她。

而卫家人,一门忠臣子,三代英豪杰,到了如今,竟连卫衡也不曾保住。

“卫统领携诏出逃的时候,将东西藏在了寒云寺。”

帝王博弈,贵在制衡。

裴氏独大,二皇子缨世家之盛,当世无可面其锋芒者。

然而晏十一与初七跟在赵绪身边已久,从一开始,先帝就在制衡他这两个极端出色的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