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4/5页)

之后他转向色情、毒品和军火交易。由于他能说一口流利的德语和英语,比起只会说单种语言的其他人,他更适合与国际犯罪集团打交道。

毒品和军火获利尤为丰厚。他的美元存款很快达了到八位数。他也被列入了美国缉毒署、中央情报局、国防情报局(由于军火交易)和联邦调查局的档案之中。

米洛舍维奇周围的其他人,那些溜须拍马、玩弄权术、贪污腐化、骄奢淫逸、横行霸道的人物,变得懒惰和骄傲自满。他们认为他们可以永远这样有权有势。但季利奇并不这么认为。

他避开了大多数亲信们使用的容易追查的银行。他把他得到的差不多每一元钱都存到了国外,通过塞尔维亚无人所知的银行进行转账。而且他还在注意时局的变化。他清楚地知道,即使是英国和欧盟最软弱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也迟早会看穿米洛舍维奇,并大声疾呼:“是时候了!”果然,科索沃问题让他的预感变成了现实。

塞尔维亚在南斯拉夫联盟中的剩余领地,只剩下黑山和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科索沃省。科索沃有大约一百八十万穆斯林,与邻国阿尔巴尼亚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还有二十万塞族人。

米洛舍维奇故意迫害科索沃人已有十年了,战略与以往一样:无端镇压、迫害当地人,到他们忍无可忍、起来暴力反抗时,就宣称他们是“恐怖分子”,再派军队去拯救塞族人,去“恢复秩序”。在科索沃问题上,北约宣布再也不能坐视不管。米洛舍维奇不相信,但他错了,这次北约是当真的。

一九九九年四月,种族清洗开始时,主要是由驻扎在科索沃的第三军实施的。安全警察、“阿尔肯猛虎队”“法兰基青年队”和“佐兰狼群”这些准军事组织提供协助。如同早先预期的那样,一百多万科索沃人越过国境逃进了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西方应该把这些人全都收留为难民,但他们没有,他们开始轰炸塞尔维亚。

贝尔格莱德坚持了七十八天。从表面上看,当地的反应是抗议北约。但在背后,塞族人开始议论,是米洛舍维奇这个疯子给他们带来了灭顶之灾。政权倒台之际,留心战争的狂热如何消退,很有教育意义。季利奇听到了人们在背后的议论。

一九九九年六月三日,米洛舍维奇同意了停火条件。外界是这么说的。但在季利奇看来,这是无条件投降。他决定,应该离开了。

战争结束了。第三军在北约的轰炸中几乎毫发未损,带着全部装备撤出了。北约盟军进驻了科索沃。那里余留的塞族人开始逃进塞尔维亚,怀着满腔愤恨。当塞族人注视着他们满目疮痍的国家时,他们的怒火开始由北约转向米洛舍维奇。

季利奇开始转移他的最后一批资金,并为他自己的离开做准备。一九九九年秋天,抗议米洛舍维奇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在两人的一次秘密会见时,季利奇请求这位独裁者去观察写在墙上的标语,趁他的军队还忠于他的时候,发动一场军事政变,除掉假惺惺的民主党派或反对党派。但米洛舍维奇那时候一心沉浸在他自己的小圈子里,在那里,他的支持率并没有下降。

季利奇离开了米氏,再次对自己注意到的一个现象感到不解,那就是,曾经执掌过最高权力的人在即将失去权力时往往会全面崩溃。勇气、意志、知觉、决断,甚至还有认识现实的能力,全都消失了,如同浪潮冲走沙堡。到十二月时,米洛舍维奇已经不是在行使政权了,他只是依附它。季利奇完成了自己的准备工作。

他的财产不少于五亿美元,他有一个安全的地方可去。阿尔肯已经死了,在与米洛舍维奇吵翻之后被处决。实施波黑清洗和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的元凶卡拉季奇和姆拉迪奇将军,在他们避难的塞尔维亚共和国内,正像动物那样到处被追捕。其他人已被作为新战犯抓获,送到海牙国际法庭受审。米洛舍维奇成了一根折断的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