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理由(第3/3页)

凯瑟琳以敏锐的触角发现了一些奇怪的事情,她这样描述创作这个故事的初衷:

在战争爆发前不久,我的一些在美国生活过的德国朋友回国了。他们都是有教养有知识且热心的人。他们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宣誓效忠纳粹,拒绝听取有关希特勒的最轻微的批评……他们在街头遇见了一个亲密的老朋友,他是犹太人。他们不和他说话。当这位犹太朋友伸开双臂来拥抱他们的时候,他们居然转身背对着他。

凯瑟琳不明白为什么纳粹思想的荼毒会让善良而有知识的人沦为纳粹分子,她希望通过小说的探讨来唤起美国公众对德国纳粹的关注。在纳粹统治下的德国,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打着清除腐朽、迎接新生的旗帜,歌颂对领袖的膜拜,煽动他们对于敌人的仇恨,鼓吹德国青年的牺牲精神。文中的马丁从一个信奉自由、头脑清醒的年轻人,被纳粹思想慢慢地洗脑,把纳粹主义等同于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他说:“我们当然残酷。正如所有的出生都是血腥的,我们的新生也一样。但我们欣喜。德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高高昂起了她的头。她跟随着她光荣的领袖走向胜利。”马丁认为“迫害自由思想,烧毁图书馆”只是虚弱的感伤主义,而要获得新生就必须像一个外科医生那样把病毒清除掉。此时的马丁正如千千万万个德国青年一样,狂热地迷恋上了纳粹主义,绝对服从、献身革命是他们的信仰,为了信仰可以随意践踏他人的尊严和生命。麦克斯和马丁,他们的友谊原本超然物外,质朴纯洁。纳粹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平衡。先是马丁为了纳粹革命粗鲁地牺牲了这份友情。马丁活着是为了加入纳粹实现德国的新生,所以他践踏了和麦克斯的友谊,践踏了格丽赛尔的生命。格丽赛尔死后,麦克斯活着是为了复仇,所以他践踏了马丁以及他家人的生命。两次“查无此人”,折射出同样的悲剧。

有人这样界定人性:“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虽然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能准确地比较人性,但是我认为在任何历史条件下人性总有它的共通点。每个读者都在想:如果我是麦克斯,我会怎么做?有时候,人生就是一步,仅仅就一步,这一步到底是天堂还是地狱?人性往往要在极端的环境里才能看出真伪。麦克斯说:“我不希望你对着我的人民举起武器,不仅因为他们是我的族人,也因为你是一个热爱正义的人。”就是如此善良的麦克斯,在妹妹因马丁的懦弱而被打死之后,绝望、痛苦、愤怒,诱发了他内心最恐怖的恶魔,他对马丁的报复如此决绝,让人不寒而栗。他最后胜利了,却是作者对人性阴暗的控诉和失望。麦克斯一直反对纳粹的暴力,而自私和背叛让他自己恰恰就成了暴力的工具!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恶魔,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和麦克斯一样被背叛或者被自私和仇恨蒙蔽了双眼,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恶魔。我们要警惕自己,别让自私和仇恨击倒人性,别让纳粹的幽灵在我们身上复活。

结语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穿越了七十余年的历史烟云,这部小说依然焕发着蓬勃的艺术生命力。面对困境时的人性拷问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我们究竟为了什么而活着?我们该何去何从?我们需要读一下这篇小说,然后掩卷沉思……

2014年秋 王赛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