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的生平与《漂泊的灵魂》

故乡与少年时代

1877年7月2日,黑塞出生于德国南部的小镇卡尔夫。

“在不来梅与那不勒斯之间,在维也纳与新加坡之间,我看过不计其数的美丽城市……可是,在我所知道的城市中,最美的还是纳格尔河畔的卡尔夫。那是席瓦本黑色森林里的古老小城。”正如黑塞自己所说的,卡尔夫的确是温馨的美丽小城。在今天,清澈的小溪依然静静地流过布满森林的小丘,潺潺的水声,总是不禁令人发出思古之幽情。他甚至认为和少年时代终日垂钓于旁的石桥相比,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广场也显得微不足道了。对黑塞而言,这绝不夸张。虽然他在出生地居住的岁月并不长,可是却特别怀念这里,他曾多次描述卡尔夫和周边的情景。卡尔夫虽然不大,但也有郡公所,知名的新教出版社也在这里。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小城,随着季节的转移,空气中总是充满了新鲜的干草气味和又酸又甜的苹果芳香。在这里,城市与乡村、文化与大自然融合成了一体。只要提起卡尔夫,不论是垂钓的地方,或老人那令人感到害怕的怪癖,以及小狗和小鸟,少年黑塞都了如指掌。这些都在《心灵的归宿——在轮下》和《美丽的青春》等作品中酝酿出独特的气氛。

卡尔夫不仅是黑塞出生的故乡,也是他文学的故乡,从纳格尔河到涅卡河的席瓦本地区,诞生出南勒、赫夫、梅里克、赫尔达林等许多诗人。黑塞的诗人气质也植根在这样的沃土上,该地区的自然与文化更培育出他的文学涵养。因此黑塞写了40篇描绘乡土的散文作品,以及《制皮匠之乡》两卷,此外,描述故乡的诗也有不少。年轻时即离开故乡,而又如此多彩多姿地描写故乡的作家并不多见。对黑塞来说,少年时代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卡尔夫虽然远离主要道路,但黑塞一家人和广大的世界却有着密切的关联。父亲约翰涅斯·黑塞是德国北部的俄国后裔,出生于波罗的海的亚斯特南,年轻时即立志为新教传道,在瑞士的巴塞尔接受完教育,然后到印度从事传教。黑塞的母亲玛丽出生于印度,她的父亲是著名的传教士赫尔曼·肯德尔特。赫尔曼·肯德尔特是在德国南部被称为“圣经肯德尔特”的牧师家庭出生,也是著名的印度学者。黑塞的母亲也是诗人,和英国传教士艾森巴古结婚后,在恒河上游从事艰苦的传教。丈夫病故后回到卡尔夫父亲肯德尔特家里,在新教出版社帮忙处理一些工作。约翰涅斯·黑塞也在印度染病归国,奉巴塞尔传教本部之令到卡尔夫担任助手。于是,玛丽在32岁时和小5岁的约翰涅斯再婚,于是诞生了诗人黑塞。

就这样,黑塞在富饶的德国诗人的环境中成长,同时接受了世界公民般的血统,和东方发生密切的关联。这对他的思想和文学的进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外祖父赫尔曼·肯德尔特,精通希腊语和梵语等多种语言,同时也研究基督教与印度的宗教。黑塞就在这位伟大的外祖父神秘的感化下成长。他在《魔术师的童年》自传式的片断中说,小时候很希望将来成为一名魔术师。这一定是受到充满神秘气氛的外祖父的影响。并且正如他所盼望的,他成了语言的魔术师,也就是诗人。

可是,在体验故乡那独具山川与森林之美的大自然,以及外祖父那融合东西方宗教的精神世界之前,4岁的黑塞和一家人移居到了巴塞尔,父亲决定在传教本部致力于海外传教的工作。巴塞尔是横跨莱茵河的新旧兼具的文化都市,日后黑塞就在此以新进作家的姿态跃登文坛。他就在郊区的传教总部,和蝴蝶、蒲公英以及蓝天为友,在孤独的草原上成长。他是个性格内向、顽固而又激烈的孩子。就连极有耐心的母亲也常感叹他的难以管教。黑塞也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精力过人。从4岁起他就能创造出歌曲之类的东西,用自己的旋律在口中哼唱出来。诗人的美丽狂热似乎已经在他的心中激荡了。直到他找到用创造来发泄为止,黑塞的迷惑始终不曾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