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 越绝书 第十九章 采盐花(第3/4页)

韦龙在发挥导游的作用,他和许少德大眼瞪小眼,嘴巴却在说孔明灯是从一个采盐洞里冒出来的。我们都已经先入为主,一直以为桥天煤矿就是采煤的,却从未听说这里还能采盐,所以都催韦龙快把事情说清楚。原来,桥天煤矿在开采时就发现了若干个深埋在地下的盐井,盐井深埋地下是罕有的,有人试着采盐,但凡是去过盐井的人没过几天不是死就是疯。韦龙又说,桥天监狱在古时有一个隐世大官,他控制着桥天监狱方圆几百里的一切。这位大官从何而来已不可考,他控制着山里的几口盐井,几乎所有人都听他差使。可是,这位大官死后,他嘱咐妻儿将他的尸骨投入一口最大的盐井里,并永远封闭它。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当地的民俗传说,没人当真,直到桥天煤矿被开采,人们发现了埋了千百年的盐井才惊觉这一切都是真的。几乎每一号煤井里都有盐井,惟独十号井里的盐井比较特殊,因为井底有一块金色岩石,无论用什么钻井工具都不能将其穿透,极为诡异,但韦龙说这肯定是胡诌,哪有这等怪事。但是,我很快想到那块金色岩石可能是欧冶金墙,刚才我们还看见它竟然移动了。韦龙继续说,那口盐井就在几排巷道的一角,曾经有几个煤矿工人想在角落里撒尿拉屎,可是全都一去不复返,连坨大便都没留下。从此,桥天煤矿的管事者就在那里设置了一个铁栅栏,禁止别人入内。

韦龙说着说着就颤抖了好几下子,看样子这个传说对他的影响很深,他又没什么文化,对这些神鬼之说特别的迷信。许少德一直对韦龙看不顺眼,他没听完就质疑这个迷信传闻,他说盐能有多珍贵,控制盐就想控制方圆百里,现在哪家哪户没有盐巴。我担心许少德的言行让别人误以我也没文化,于是赶紧让他打住,幸好谁也没多言。

因为工民建专业会设计到一些挖矿时的建筑,所以又提及了不少的古代采矿历史,可许少德还没踏出学校就把书本的知识还给了老师。我记得,广西的岩盐古迹少之又少,与煤矿混合的更是见都没见过。中国制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几乎与史籍上的华夏文明史同步,官府甚至将盐铁一直垄断,以便控制民生,所以控制了盐就会有很大的权利。

据盐的来源,中国古代的盐可分为海盐、湖盐、井盐、岩盐等几大类,每一种盐都有不同的生产工艺。这里的盐井应该属于岩盐,岩盐又称为盐矿,实际上是地下深处的固体含盐岩层。古代岩盐的开采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开凿巷道,将含盐岩石采出,然后将岩石粉碎和溶解后提取盐分。二是开凿深井至含盐岩层,注水溶解盐分,形成卤水,然后汲取卤水。这种方式与井盐的生产工艺相同。

古代制盐工艺中,井盐的生产工艺最为复杂,早在战国末年,秦蜀郡太守李冰就已在成都平原开凿盐井,汲卤煎盐。当时的盐井口径较大,井壁易崩塌,且无任何保护措施,加之深度较浅,只能汲取浅层盐卤。北宋中期后,川南地区出现了卓筒井,那是一种小口深井,凿井时,使用“一字型”钻头,采用冲击方式舂碎岩石,注水或利用地下水,以竹筒将岩屑和水汲出。卓筒井的井径仅碗口大小,井壁不易崩塌。古人还将大楠竹去节,首尾套接,外缠麻绳,涂以油灰,下至井内作为套管,防止井壁塌陷和淡水浸入。取卤时,以细竹作汲卤筒,插入套管内,筒底以熟皮作启闭阀门,一筒可汲卤数斗,井上竖大木架,用辘轳、车盘提取卤水。

卓筒井的出现,使得中国古代深井钻凿工艺日趋成熟。此后,盐井深度不断增加。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四川自贡盐区钻出了当时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燊(念shēn)海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