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渤海国 第二十一章 金属箱(第2/3页)

这三个字是日文,因为日文包括了许多汉字,虽然有些字的意思和中文不同,但我知道,日文中的核兵器就是核武器的意思。工作记录上还有ウラン这个日文词,我知道,ウラン就是化学放射物——铀。

在这里,为了让大家了解日军的那次行动,以及日本铀来源的可能性,又得给大家讲一讲历史上一项水下的肮脏交易。二战中后期,日本军方希望从德国获得新武器和新技术;而德国则需要来自日本占领区的原材料和战略物资,但双方的陆路交通被阻断,德国方面派出的船只只能取道大西洋与日本交换物资。到1944年中期,由于盟军的猛烈打击,这条航线上已见不到“轴心国”的大型远洋运输船。由于当时的日德两国都没有大型远程运输机,于是惟一的交换途径只剩下水下了。

其实,早在1943年,日本人就秘密使用一艘编号为I-8的潜艇完成了从日本到欧洲的货物运输,并顺利返航。也是在1943年,日军又与德军进行一次交易,为避免被发现,派了I-52潜艇出去,他们只在夜间才敢浮出水面换气,白天不值班的人员为节省氧气都平躺着,在水下航行最少得要一个月的时间。

由于担心两条潜艇在水下同一地点会合容易暴露目标,日德两方放下一条橡皮艇,将一名领航员、两名无线电员和一台新式无线电装置送上日军潜艇。当时,因为一只木箱不慎掉入水中,日本潜水员打捞时很费了一些时间。2小时15分钟后,德军潜艇匆匆离开会合点向西驶去。

但那时候的大西洋俨然成了盟军的“内湖”,盟军大量的电子监听站密布于大西洋四周,设在华盛顿的美军司令部,能轻易地在海图上标出了敌人潜艇的位置。

美军对其进行打击,战果如何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日德两方后来一直没等到那艘潜艇的回归,那艘潜艇也成了谜,但他们交易的是什么呢?

当日德两方知道潜艇不可能回来后,在盟军赶到洛里昂港之前,德军有意销毁了为I-52潜艇准备的装货清单,但匆忙之中依然被盟军先头部队截获了一部分,其中包括一种500公斤的“氧化物”。多年之后,随着当时文件陆续解密,人们才了解到,那些被严格保密的物资居然是铀的氧化物。

战后几十年中,交战的日美双方都对I-52潜艇事件缄默不语。直到1992年美国的一些军事文件解密时,有位50多岁、得过一枚紫心勋章和两枚铜质勋章的越战老兵泰德维尔,对I-52潜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用了近两年的时间,了解日美双方对战时沉没在国际水域船只的法律规定,走访了I-52潜艇遇难人员的家属,并雇用了一名经验丰富的俄罗斯深水打捞专家。

这些美国人和俄罗斯专家在海底搜索了整整3个星期,终于在1995年5月2日,用声纳装置在大西洋底发现了一个金属质的大型物体。搜索小组用水下机器人对发现物进行了拍照,终于证实那是一艘潜艇。此后,由于种种原因,搜索活动被搁置下来。

1998年11月的一天,经过周密准备,泰德维尔与两名俄罗斯船员亲自下水搜索,并于当地时间14时23分到达海底。3个小时后,他们从I-52潜艇中找到了两个金属质箱子,捞上来后,发现里边装满了鸦片,这可是二战后期相当昂贵的物资。

经过数十次努力,泰德维尔小组最终找到了一批当年I-52潜艇上的遗物,甚至包括当年潜艇上一名工程师写给妻子的一封信,不过,却一直没能发现军史学家们所期待的“铀的氧化物”。

虽然目前的技术条件还极难将I-52潜艇完全打捞上来,但已经解密的资料足以证明,二战期间德日曾有过极为密切的勾结,如果不是盟军空军的有力打击,一旦它们抢先制造出原子武器,或许世界历史真的会被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