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筵席”原来是严格的礼仪制度

中古之前没有椅凳,席地而坐,因此在古人的生活中,席子就成了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生活用具,坐卧起居都离不了它,也因此产生了许多与席有关的说法,比如朋友绝交称“割席”,把两人一起坐的席子从中间隔开,离席起立表示敬意称“避席”。因为如此重要,所以席也有很多讲究,比如古人席地而坐,铺设的席子常常不止一层,铺在最下面、紧靠地面的一层叫“筵”,“筵”上面铺的席子才能称为“席”。所以“筵席”和“宴席”绝对不能混用:“宴席”是指酒宴,而“筵席”是指酒宴时的座位和陈设。再比如天子和诸侯的席子必须要有刺绣镶边,这才符合他们的身份。

至于什么时候应当铺席,什么时候不能铺席,讲究就更多了。据《晏子春秋》记载,有一天齐景公带领包括国相晏子在内的大臣浩浩荡荡地去打猎,休息的时候大家坐在地上吃饭,晏子来得有些晚,到了之后,晏子命令随从割来芦苇铺在地上,权且当做席子,然后大大咧咧地坐了上去。

齐景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晏子的举动,很不高兴,对他说:“寡人我没有铺席,直接就坐在地上吃饭,别的大臣们也都没有铺席,你却割来芦苇坐在上面,你为什么要搞特殊化?”

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道:“礼仪有规定,披甲戴盔的武士临阵作战的时候不能铺席,诉讼断案的时候不能铺席,丧事期间,参加葬礼的人坐的时候不能铺席。这三项都是忧事,不好的事情,因此我不敢不铺席,否则就是拿忧事来陪您一起坐着,岂非不守礼节吗?”

齐景公听后,一迭连声地称善,赶紧命令随从为自己和大臣们都铺上了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