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门”原来是“牙门”

林冲的妻子遭人调戏,林冲赶到后正待下拳,一看是高太尉之子高衙内,只好隐忍。这时的民间早已把高干子弟统称为“衙内”了。

“衙内”本来写作“牙内”,起源于一种官职。五代和北宋初年,藩镇的亲卫官的官衔是牙内都指挥使和牙内都虞侯,因为是藩镇的贴身护卫,职责是保护藩镇的安全,因此不敢随便用人,都起用官宦人家的子弟担任,只有这样才能放心,慢慢地就把官僚子弟称作“牙内”。

“牙内”之所以演变成“衙内”,跟“衙门”一词一样。“衙门”其实是“牙门”,后来大概觉得“牙”这个字不好看,于是采用同音字“衙”来替代了。“牙”特指象牙,古时候天子出行,要建“牙旗”,即在旗上饰以象牙,然后竖立起来,代表“门”,称“牙门”。牙旗远较其他的旗高大,以显示权威。这一制度始见于汉,张衡的《东京赋》中写道:“戈矛若林,牙旗缤纷。”后来牙旗逐渐从天子专用转而成为军营的大旗,“牙”也不再专限于象牙,别的猛兽的牙也可以装饰在旗上。牙旗是军营中最具有权威性的旗帜,传达和听取号令的时候,一定要聚集在牙旗下。

从隋唐时期开始,“牙门”一词的使用开始宽泛起来。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字稍谬讹变,转而为衙也。”从此之后,“牙门”变成了“衙门”,军事性质的“牙门”转变为官府的代称。

“衙门”虽然是官府的代称,但只是民间的俗语,正式的官府从来没有使用过“衙门”这一称谓,惟一的例外出现在晚清,1861年咸丰皇帝批准成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是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

同理,衙门里的差役称“衙役”,也是由“牙役”讹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