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愿”为何指败坏道德的人

“乡愿”这个词出自孔子。孔子在《论语·阳货》中直截了当地说:“乡愿,德之贼也。”他指控乡愿是败坏道德的人。

紧接着,孔子又在《论语·子路》中发挥这一概念。孔子的学生问老师:“有一个人,乡人都赞扬他,这人怎么样?”孔子回答道:“这人的品性不能肯定。”子贡又问:“有一个人,乡人都厌恶他,这人怎么样?”孔子回答道:“这人的品性也不能肯定。假如有一个人,乡里的好人都赞美他,乡里的坏人都厌恶他,这才是最理想的人。”

子贡所说的“乡里人都赞扬他”的人就是孔子口中的“乡愿”。

孟子对“乡愿”做了进一步的定义:“像阉人那样在世上献媚邀宠的人就是乡愿。乡愿这种人,你要批评他却找不出具体的事例来;要指责他却又觉得没什么可指责的。这种人和流俗,和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平时却表现得貌似忠厚,行为廉洁,以致人人都喜欢他,他也沾沾自喜。这种人决不能跟他一起谈论尧舜之道。孔子把乡愿称作似是而非的人,像混在禾苗中的莠草。”

至此,“乡愿”的意思终于清楚了:“乡愿”就是那种口是心非、似是而非、貌似忠厚、没有任何道德原则、媚俗趋时、老好人的伪君子和假道学,这种人非常具有迷惑性,从人人都喜欢他就可以看出来。因此孔子才说这种人是“德之贼也”。

孔子的话真是一针见血,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也充斥着这种伪君子,表面上冠冕堂皇,背地里男盗女娼,这些人统统都是“乡愿之徒”。

“乡愿”,“愿”是谨慎、老实、恭谨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