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原来是严格的礼仪制度

“沐浴”今天的意思就是洗澡,不过古代关于洗澡有许多不同的字眼,区分得非常详细。洗脸叫“靧(huì)”,洗手叫“澡”和“盥(guàn)”,洗脚叫“洗”,洗头叫“沐”,洗身体叫“浴”。这些区分一定不能混淆,否则就是失礼。

在我国古代,洗澡可不仅仅是讲究个人卫生的表现,同时还是一种礼仪,凡是上朝谒见、会客、祭祀之前都要先焚香洗澡,以示尊敬和虔诚。“孔子沐浴而朝”,孔子上朝之前一定要沐浴,洗头洗身体。老子也很爱干净,有一次孔子前去拜见老子,老子“新沐”,刚刚洗过头发,正披散着头发,坐着一动不动,等待风把头发吹干,孔子远远望见吓了一跳,还以为是一个枯槁的木头人呢!

周礼规定,妻子和丈夫不能共用一间浴室,更不能在一起洗鸳鸯浴;晚辈五天要烧一锅温水给父母洗身体,三天要烧一锅温水给父母洗头,期间如果父母的脸脏了,要烧水给父母“靧”,脚脏了要烧水给父母“洗”。都是相当严格的规定,也因此形成了三天一“沐”(洗头)、五天一“浴”(洗身体)的卫生习惯。秦汉时,每五天官员们都要放一天假,称作“休沐”,休息洗澡。

古人洗澡很风雅,屈原《九歌·云中君》一开头就咏道:“浴兰汤兮沐芳。”古人认为兰草可以辟毒,因此要用兰草等香草煮制成兰汤,用来洗身体洗头。南北朝时期仍然保留着用兰汤沐浴的习俗,刘义庆《幽明录》载:“庙方四丈,不作墉壁,道广四尺,夹树兰香。斋者煮以沐浴,然后亲祭,所谓‘浴兰汤’。”端午这一天是古代的沐浴节,古人称五月为毒月,因为端午后天气转热,而端午这一天是阳气最盛的一天,所以要蓄药以辟除毒气。据《荆楚岁时计》转引《夏小正》说:“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转引《大戴礼》说:“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因此端午节又称“浴兰节”。

《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洗干净了头发之后,一定要弹一弹帽子上的灰尘;洗干净身体之后,一定要抖一抖衣服上的灰尘。这都是洗完澡后必不可少的程序。《世说新语·贤媛》中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东晋车骑将军桓冲不喜欢穿新衣服,嫌新衣服不舒服,有一次洗完澡,妻子故意给他送了一件新衣服,桓冲很生气,不想穿,妻子说道:“衣不经新,何由而故?”不穿新衣服,旧衣服怎么来呢?桓冲听了哈哈大笑,这才穿上了新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