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本来是官衔

“教授”今天是大学里最高级的学衔,每年评职称的时候,有多少人为了这一学衔挤破头,荣升教授也是大学从业者一辈子梦寐以求的目标。不过在古代,“教授”却是一个官衔,也没有今天“大学教授”的崇高光环。

“教授”一词最早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不过,这里的“教授”是动词,指子夏在西河传授知识,而被魏文侯拜为师。到了宋代,“教授”成为学官的官衔。宋代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管学校课试等事,位居提督学事司之下。宋代高承编著的《事物纪原》一书列有“教授”的词条:“宋朝神宗元丰中,兴太学三舍,以经术养天下之才,又于诸大郡府,始各置教授一人,掌教导诸生。”

到了元明清时期,元代的诸路散府及上中州学校和明清两代的府学也设有“教授”这一官衔。不过“教授”这一官衔的品秩很低,明朝是从九品,清朝是正七品,是真正的“七品芝麻官”,和今天的大学教授在学校里的地位非常相似:大学教授仅仅是一个学衔,除了进入校方高层之外,在行政上没有任何地位,连“七品芝麻官”都算不上。

明清时期,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出现了大量的通俗小说,这些通俗小说吸收了大量的民间口语和俗语,比如民间把私塾先生也尊称为“教授”。《水浒传》中智多星吴用因为是私塾先生,就被众好汉尊称为“教授”:“雷横便道:‘教授不知,这厮夜来赤条条地睡在灵官殿里,被我们拿了。’”可见“教授”的含义早已经越出了官职的范围,成为一种普遍的尊称了。而今天的“教授”仅限于大学校园,社会上再有学问的人也不能被称为“教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