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 名家名作与个性阅读(第5/30页)

,他们仍不知灵魂为何物,更不知灵魂是如何运作的。蒙田说我越是自我反省,就越了解自己;越了解自己,就越是发现自己有缺陷;而越是发现自己有缺陷,便越是觉得并不了解自己。」他就这样,只要手里还握着那支笔,就不断地审视着自己,正如他自己所说,「不知疲倦,不知尽头」。

不过,我们最后还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倘若我们能使这位生活艺术大师放下笔、抬起头来话,我们是要向他本人提出来的。现在,我们已经读了他的这部奇书,读了其中所有的文章。这些文章有长有短,有时旁征博引,有时思路敏捷,有时也会自相矛盾;但不管怎么说,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一个人的灵魂律动。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律动着,起初像隔了一层纱,我们的感觉并不明显,但随着岁月的流逝,那层纱变得越来越薄、越来越透明了。于是,我们便得知:他这个人一生过得很充实,也很顺利;他曾担任过公职,后来年老退休;他曾拥有一座庄园,有妻室,也有子女;他曾和国王有过交往,也曾爱过许多女人;他喜欢读古书,还时常掩卷遐想。他持之以恒地审视着日常生活琐事,最后竟奇迹般地把人类灵魂的种种难以捉摸的细微末节都勾勒了出来,而且还有意加以调整,使其显得更为和谐。他一生致力于发掘人生之美。他成功了,他感到无比幸福。他曾说:要是再让他活一次的话,他还会选择这样的生活。然而,当我们兴致勃勃地看着这幅美景、看着蒙田把自己的灵魂展示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心里不禁会问:「人生的目的,难道就是为了寻求欢乐?」要是这样的话,为什么我们仍有极大的兴趣,想探知灵魂的本性?为什么我们仍有迫切的愿望,想和他人交流思想?我们活着,是否仅有现世人生之美?我们死后又怎么样呢?或许,真有另一个世界存在,我们只有到了那里,才能最后知道我们现在活着的意义何在?这样的问题,有没有人来回答我们呢?没有。所以,只好再问问自己:「我知道什么?」

一只土罐子:读《鲁滨孙漂流记》

《鲁滨孙漂流记》是一部杰作。说它是一部杰作,就是因为:笛福在其中始终保持着他所特有的那种透视力和平衡感。也正因为这样,他在书里处处使我们感到失望,受到嘲笑。现在,就让我们大体看一下此书的主题,并把它和我们的先入之见作一比较。

我们知道,此书讲述的是一个人被抛到了一个荒岛上——他孤独地在那里生活,并经受了种种考验。荒岛、孤独、考验,就这几个词便足以使我们想象:书里写到的一定是在某个遥远得犹如天尽头的地方,那里除了日出日落什么也没有,主人公因为与世隔绝,便借此独自沉思,思考着诸如人类社会的本质和世代相传的习俗之类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在读此书之前,很可能已期待着此书一定会给我们怎样的乐趣。于是,我们就开始读了。然而,没想到我们每读一页,原先的那种期待心情就受到一次无情的打击。书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日出日落,也没有什么孤寂中的沉思。相反,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只用泥土做的大罐子,换句话说,此书告诉我们的是很具体的事情:时间很具体,1651年9月1日;主人公很具体,叫鲁滨孙·克罗索,他父亲有痛风病,等等。显然,我们必须放弃原先的那种期待,因为此书后面所写到的,也几乎全是一些非常现实的事物。我们还必须尽快放弃原先那些崇高的观念:大自然在这里毫无崇高可言,她慷慨给予的,只是干旱和水灾;人也不那么崇�了,变成了一种苦苦求生的动物;甚至上帝也不再崇高,已被降职为一个小小的土地神;上帝的宝座虽然还算坚固,但也不过是一个�出海平面没多少公尺的小岛罢了。上帝、人类、自然——这是我们心目中最崇高的三大事物。然而,每当我们想在此书中寻找这三大事物的崇高信息时,每次都被一些既不崇�、也无热情可言的生活常识顶了回来。譬如,鲁滨孙是这样思考上帝的:「有时,我暗暗自问:上帝为什么要这样毁灭他自己的创造物?……不过,每当我这样想的时候,总有什么东西立刻来阻止我,不许我想下去。」上帝不存在了。于是,他想到了大自然,想到原野上「五彩缤纷的花草,还有那茂密而华美的树林」,但比这更重要的是,他想到树林里有一群鹦鹉也许可以驯养,教它们说话。他也想到了人类,但只是那些他亲手杀死的土人,而且最重要的是必须把他们埋掉,否则「暴晒在阳光下,他们很快就会发臭」。这样,连死亡也不存在了。什么都不存在,只有那只泥土做的大罐子。这就是说,当我们读完笛福所讲述的一切之后,我们的先入之见——我们的期待——全都化为泡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