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击鼓(第2/4页)

连民间也跟着一起裹乱,各地书院的书生们成日里挂在嘴边的几乎没有别的事,车轱辘一般地将这个令那个令拉出来反复鞭尸,来回争论。

死气沉沉了整个元和年间的朝廷总算给他们找了点事可供说嘴。

这一乱,便乱到了隆安六年,击鼓令法仍未争出个所以然来,皇上不肯裁撤法令,却也暂时没派监军,法令有名无实地吊在半空,像是悬着一把剑,随时准备将拉锯双方中的一方砸个头破血流。

又是一年秋凉,距离当年江南蛟祸已经过了四年,魏王尸骨已寒,此事成了过期的谈资,再没人提起了。

蜀中官道旁边有一家名叫杏花村的小酒肆——据说遍布大梁全境中最多的村名就是“杏花村”,凡是支个棚子当垆卖酒的,十处有八处都叫“杏花村”。

一个年轻人轻轻地掀门帘入内。

他年不过弱冠,一身旧长袍,穷书生打扮,可那模样长得真是俊俏,俊俏得近乎凌厉——高鼻梁,鬓如刀裁,双眼微陷,目似寒星,却偏偏不让人觉得咄咄逼人,自带一身温润如玉的气派,第一眼能让人眼前一亮,看得久了也不厌倦,反而能品出一点说不出的恬淡疏阔来。

酒肆很小,狗大了进门都要弯腰,内里更是只有两张桌子,今日已经坐满了。

掌柜的也身兼店小二和账房先生两职,正无所事事地拨弄算盘,目光不由自主地被这年轻人吸引,暗赞一声好俊,拱手道:“这位客官,对不住了,您来得不巧,已经没地方坐了,往前五里大约还有个落脚的地方,要么您上那看看?”

书生好脾气道:“我途径此地有些口渴,劳烦掌柜替我灌一壶好酒,不消坐的。”

掌柜的接过他的酒壶,一开盖,便有残酒味翻涌而出:“竹叶青,好嘞。”

旁边桌上的客人主动招呼道:“那位公子,请来这里歇脚,给你腾个地方。”

书生也不推辞,拱手道谢。

还不待他坐定,就听见旁边一桌上有人说道:“吵什么?我看今上就好得很,做皇帝的,大权在握有什么不对?说句不恭敬的,难不成一天到晚什么事也不管,不是吃斋念佛就是与宫人厮混的那位,便是好皇帝了吗?”

书生没料到酒肆之中也有坐观天下大事的,抬眼望去,只见说话的是个挽着裤腿的年长汉子,手部粗大,指缝间还沾着一年火机油,看样子,可能是个低等的长臂师。

旁边立刻有个老农模样的附和道:“可不是,你看如今米价,自我朝伊始,见过更便宜的吗?”

那长臂师见自己有拥趸,更加得意了,大放厥词道:“我前日进城,听一帮书院的学生论道,说到击鼓令,有那嘴上没毛的后生大放厥词,竟说皇上这是削弱我大梁边防战力,真是纸上谈兵,可笑得很了!魏王造反的事没看见吗?这些统帅们天高皇帝远,倘若生了异心,皇上江山稳不稳不说,还不是咱们这些老百姓倒霉?我听人说,兵部这么辖制,到时候军费不知要少多少呢,民间也不必背那许多的税了,难道不是好事?”

此言一出,酒肆中磕牙的众人纷纷点头,招呼书生坐下的老者也开了腔,说道:“安定侯还没跳出来反对呢,别人倒是先替人家炸了锅。”

书生原本没怎么在意,听了“安定侯”三个字,下意识地一抬头,脱口问道:“与安定侯有什么关系?”

那老者笑道:“公子这就不明白了,此次皇上看似未动玄铁营,实际却是分了安定侯手上的兵权——你想啊,若是往后四方将士,只有击鼓令可以调动,那么安定侯手中的玄铁虎符怎么说?没有击鼓令而用兵者以谋反论,那么倘若兵部不给击鼓令,五大统帅是听兵部的,还是听侯爷的?”

书生笑道:“原来如此,学生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