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5章 牧人(第2/2页)

惯例的早起读书,也只有早上能读书了,晚上实在是没精力。

不管是看经还是看史,各种东西,唐觉晓都会写个人注解。

古时候书还是比较容易弄到的,难弄到的是有各种人写注解的书。关公爱读《春秋》,但读的不仅仅是《春秋》。

唐觉晓看了一个小时的东西,最后在书本上写了几句诗。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陈子昂的心思,唐觉晓这会儿多少有点明白。

一个刚好处于温饱线,终日里奔波为糊口的人,让他说爱国,这是不现实的,这样的人努力赚钱才是正道。

过得不错的人,思考爱国才是对的。毕竟国家没亏待这人,怎么能不回报一二。

唐觉晓内心中有“忠”的一面。

自幼就过得不错,也学到了各种本领,看着人们生活艰辛,有时候心中难过,就会帮人思考。

但他心中也有“奸”的一面。

紧接着他又写下了两句诗。

“丈夫不报国,终为贫贱人。”

老陈家人才济济,陈邦彦是南明抗清义士,其子陈恭尹也是义士、智者。

陈恭尹写这两句诗的时候,想法肯定是伟大的,但唐觉晓这会儿可能会故意把书读歪……

丈夫不报国,终为贫贱人?

那丈夫报国了,自然就有富贵了。

不管是哪个人,他站到了唐觉晓面前,唐觉晓一会儿就能发现对方自己不知道的自身值钱的东西。哪怕一个人真的是一穷二白,唐觉晓以资本家的角度,会思考一个人有两个肾,是不是太多了。

不仅仅是人,随便一种生物,动物也好,植物也罢……反正思考这玩意儿的开发,已经成了唐觉晓本能。

各学科里最穷的农科,唐觉晓觉得他们挺有潜力的。

农业里最不值钱的挑粪的,唐觉晓也觉得他们挺有潜力的。

那对厉害一点的行业,唐觉晓岂会没有想法?

哪怕是各种最基层最苦最累最贫困的,比如官府最基层做精准扶贫的,如果是唐觉晓去做,他大概能很快琢磨清楚被扶贫对象的内心,然后投其所好。甚至给对方植入某个思想,让对方听自己的话行事。接着扶贫工作慢慢就好做了,对方的确赚到了钱。

至于为什么最赚钱的变成他唐觉晓,这点解释不清楚……

谁是水稻、玉米,谁是名贵红木,哪里适合干什么,这些唐觉晓是很容易看出来的,做互联网+也有思路。

简单说,唐觉晓依然是在做农业,他是在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