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三章 激烈(第3/3页)

崇高严肃、宏观远大的宣言和计划,真有不少,但是这些宣言和计划,最终能落实下来的,绝对是寥寥无几。

但这其实并不是我们的劣根性,而是在这个全球化已经越来越紧密的今天,有些事,确实需要大家坐到一起协商除一个章程来,自己才比较不会吃亏。

比如气候问题,大家肯定都知道,减少碳排放,有多么必要和紧迫,但是,只我减了,不但我很吃亏,而且也不会有什么用。

克瓦希涅夫斯基总统之后,与会嘉宾也都反复谈到了“落实”的问题,毕竟在座的时间都算得上宝贵,要是在这里逗留了5天,最后没留下点什么真正的好东西,那确实也有点说不过去。

冯一平却提出了一个更具体的举措来,“从管理的角度来说,落实的不好,在于监督不力,以大会的结构来说,这方面还确实有些不足。”

“那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每年邀请一定数量,比如说数百名的青年学生来参与大会的讨论,以监督领袖们的行动?”

“我想,首先,从资金方面说,这应该不是问题,毕竟大会的会员,都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公司,目前已经超过千家。”

“其次,年轻人总是最热情的,我想他们也乐意和自己心目中的那些商业偶像多接触。”

“最后,即便他们因为能力,或者是缺乏真正实施的力量,导致最终同样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但至少,让这些优秀的青年提前感受到做事的难处,让他们提前生活在未来,也一定不是什么坏事。”

大家顿时议论纷纷,这好像确实是个不错的计划。

印孚瑟斯公司的穆尔蒂两眼发亮的看着冯一平,果然是英雄所见略同,冯想的跟我完全一样。

“冯的这个想法,确实很新颖,我只担心一个问题,每年邀请来的那些年轻学生,恐怕大部分都希望监督你,因为你才是他们的偶像,这样一来,岂不是又不会有什么作用?”施密特笑着说。

这话,顿时引来笑声一片。

是啊,冯一平才是现在最受年轻人欢迎的偶像。

原因无它,以现在年轻人普遍有些心高气傲的心态来说,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到了他们这个年岁,也就是四五十岁的时候,应该同样能取得和他们现在一样的成就,唯独冯一平,是他们难以超越的。

……

作为重利轻别离的商人,大家也早就习惯了各种离别,尤其是冯一平这种,来到达沃斯就是单纯的开会,不是为了结识朋友的人,在这个会议结束后的下午,就更是清闲,也就是跟同在一个酒店的施密特打了声招呼。

从现在开始,他们又要分道扬镳,这边好多人,都要塞到他的谷歌一号上去。

接下来他正准备给老马打个电话,老马已经风风火火的闯进来,“一平,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