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一章 他们更无奈(第3/3页)

这事,不过是刚刚解决好,这个时候,再来一把?那怕是真的会让那些生产厂商耗尽耐心。

客大欺店,也得有个限度不是?

“全面比较后,我们的价格差距,有多大?”黄总进一步问。

“平均在30%以上。”下属回答。

这个30%里,有一部分,是因为嘉盛的补贴产生的。

还有一部分,是物流方面的成本。

按嘉盛商城的模式,目前家电厂商在大城市的销售,只用移库最多2次,一次是从厂家的仓库,到嘉盛的转运中心,再从转运中心出来,就直接送到用户手中。

但是按他们的模式,家电从厂家到消费者手中,平均要移库6到8次,这自然会产生更高的损耗和费用。

但这30%的差距里,更多的,就是他们公司自己产生的。

之前那三十多家供应商,想联合起来,再敲嘉盛一把,是一种很典型的店大欺客的行为。

但是说起来,他们自己,也是挺可怜的,尤其是在和这一南一北的两家家电连锁巨头合作的时候,经常性的被欺负的全无反手之力。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消费市场开始由物资短缺时期的卖方市场,转向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像他们这样的家电零售巨头,自然是所有的家电生产商,重点合作的对象。

一个简单的逻辑是,要想获得良好的销售业绩,就得占据卖场的黄金位置,而这需要交纳更多的费用——就是所谓的进场费,这样的事,一开始,甚至是厂家主动做的。

这样的好事,谁会拒绝?

到现在,进场费一直是逐年加码,各种综合费用也在变着戏法地增加。

从合同内的选位费、上架费、月返费、广告费、毛利补差等占用卖场资源的收费,还有合同外的开店费、赞助费、DM广告费、店庆费、节庆费……等强硬征收的“苛捐杂税”。

你要销量吗?要吗?要就交费。

这些费用,目前已经高达商品价值的20%。

尤其是总是坚持低价的黄总的公司,在消费市场上,赚取的利润真的不多,公司的收入里,这些费用是大头,有几年,这些费用,甚至是公司净利润的几倍。

这也是那些家电厂家,对嘉盛商城如此上心的原因之一。

在嘉盛商城上开店,他们不用经过任何中间商,目前不用交任何费用,也没有任何账期,现货现结,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而且,还能直接收到终端消费者最真实的反馈。

如果在嘉盛商城上的销售做得出色,那绝对是他们的福音,他们终于在这些强势到有些蛮横的家电连锁公司之外,找到了一条出去,一个完全由自己控制的渠道。

“听说,很多厂家,在大客户部之外,已经专门设了另一个团队,负责嘉盛商城上的销售。”

“大家再想想,看怎么应对好。”黄总起身离开这个又一次让他觉得有些挫败的会议。

他一直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差不多的,就差一步而已,有时只是半步。

但看来这个冯一平的布局,领先自己的,真不是一两步,该如何应对,他现在也没有什么好主意。

他看了看外面的天,这个冬天,似乎特别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