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忘形(第3/4页)

“就从概率学上来说,没有这样的问题,那才不正常。”

“许教授说得对,有问题正常,”谢教授点点头,“我在美国,在欧洲都执教过,从我切身的一些经历来看,我认为国内的富豪,和国外的富豪,差别还是比较大。”

“我们的一些富豪致富,并非来自资本积累或专利创造的收益,而是来自社会资本与网络效益。”

“谢教授您这话是说,一些富豪的财富不是自己创造的。”女主持人问。

“谢教授的意思是说,一些富豪的财富,是靠分配得来的,而不是创造。”许教授很乐于助人的把谢教授的话明确了一下,这样不严谨的话都说,未免太忘形了些。

看着许教授的神情,谢教授觉得不对,连忙往回找补,“这个在世界范围内,其实也是一个普遍现象,比如,我们都知道俄罗斯的那些寡头,对吧,他们的财富,普遍是靠再分配。”

她决定这样的话,以后还是要少说,这话就把政府和富豪都得罪了,“我要说的重点,是想让我们大家在关注这些富豪成功的聚集了大量财富的同时,是不是相应的尽到了社会责任,比如税收,比如慈善。”

“我认为,欧美的那些富豪,在这两个问题上,普遍比国内做得好,比如比尔盖茨,微软每年交的税,在美国也名列前茅,大家也都知道,他在世界各地捐款很多。”

“许教授你怎么看谢教授的这两个观点。”主持人问。

“税务方面的问题,我没有相关的数据,不好置喙,关于慈善,我想提醒大家一点,国内和国外的富豪,在慈善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国外的富豪做慈善,都很高调,做了什么,巴不得所有人都知道,国内的很多富豪则很低调,不喜欢声张。”

“这背后,也存在一个文化的差异,我们要是四处嚷嚷帮助了什么地方,或者帮助了什么人,不少人会认为他在炫耀,或者是准备以此为资本捞好处的可能。”

“也还有类似挟恩图报的意思。”主持人补充。

“对,也有这个可能,”许教授说,“除了文化的诧异,还有制度的差异,我就说一点,欧美很多国家,为了鼓励富人做慈善,有很多有力的举措,比如,会免税。”

“但是据我所知,在我们国内,并没有这样的政策,捐款不但不能免税,还必须交相应的税,而且税还不轻。”

“我就接触过一个例子,长江水灾,一位老板捐款100万,结果总共要征收50%的税款,他是以个人名义捐赠的,这就又要交个人所得税,最后交税就交了60多万元,等于一共捐赠了160多万元。”

“对,相关的制度建设也很重要。”谢教授突然觉得,自己今天来好像是个错误,如果应对不当,马上就会被这位姓许的给盖过去。

“我想说的是,我们的一些富豪,一边是财富滔天,另一边,交税看起来并不多,一边自己不但一身名牌,坐着上千万的豪车,几亿的私人飞机也毫不犹豫的说买就买,生活奢侈,但是呢,国内的一些突发性的灾难事件,并没有看到他们有类似的大手笔。”

“跟欧美的富豪比,我们的一些富豪,在回报社会这个问题上,做的真的不够。”

“我就说一个小区别吧,国内的富豪,有几个是自己开车的?几乎都有司机,但是我接触的那些欧美富豪,那真得是生意很大很大了,才会配司机,绝大部分人,都是自己开车。”

她说必提“我在欧美。”这个连女主持人都有些膈应。

许教授摇头,“我去国外不多,但是,按照今年的排名,我们国内的一些,也进入了世界富豪前百,生意算是很大很大了。”

“而且,国情同样不同,国内的交通状况跟国外的交通岗状况,差距同样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