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杂志社的问题(第2/3页)

也不是不可以,前提是,他没有像现在这么多牵绊,一心一意的只以学业为主。

以目前的情况估量,他要很努力,也许能在三年内完成学业,真的要很努力,因为总有计划外的事情出现,比如,刚刚正常的上了一天课,也上了晚自习,他就接到包卓远的电话,要派高屹铭来汇报工作。

高屹铭还顺带带来了两大包杂志,涵盖财经、时尚、装潢、家居、旅游等各个方面,据说过关的时候,还费了不少时间和口舌。

就包卓远所写的工作报告来看,近两个月的工作成绩很不理想,不管是组稿还是发行,更不用说广告客户的接洽,冯一平心仪的那些企业,睬都不睬他们这家筹备中的杂志。

这是在金翎的办公室,她翻了一遍财经杂志后,马上把注意力集中在时尚类的上面。

“杂志社同仁的担忧和自责,让我感到很欣慰,这说明大家是在真心替我这个老板考虑,你回去一定要把我的这个意思转达给包总及大家,同时,还是那句话,前期,包括创刊号,我们都不要有太大的压力,我已经做好了亏本的打算。同时,我也有信心在我们的创刊号出版之后,所有的工作都会有很大的起色,但是,创刊号的发行也很重要,一定要保证我们的目标客户,都能看到我们的杂志。”

高屹铭这是第一次知道冯一平在内地的生意还包括便利店,他不太确切的知道这一行的前景,只知道一点,如果运作成功,这样的企业现金流会不错。

“好的冯总,我一定会如实的向包总转告,也会全力以赴的做好发行工作。”

“至于组稿,也不用担心,我这里有一篇文章,只是一个新概念的前言吧,我准备也把它发表在创刊号上,你先拿回去,让包总心里有个底,同时,这篇文章,发表之前,一定不要扩散。”

他拿出准备好的一个文件夹交给高屹铭,里面的内容,就是蓝海战略的核心思想,后来的蓝海战略的两个作者,这时可能也在研究这个问题,但是肯定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思想,他们的著作,要到6年后才会发行。

但是这个问题对冯一平也不存在,这本书,可以说是他工作以后,看得最多,研究得最透彻的一本书,而且因为是自发的学习,所以效果比在校时填鸭式的要好的太多。

他后来从事的机电行业,不管是产品还是服务,很快都高度同质化,到了最后,除了那些有关系的,大部分像他那样的商家只能拼价格,拼应收款账期。

比如,就一台用来洗车的小型家用清洗机,最开始的时候,肯定是现款现货,一般不退货,而且卖一台能赚半台,到后来,连百分之十的毛利也保证不了不说,至少要给客户一个月的周转时间,退货也越来越多,如果加上运营成本,其实已经是亏本经营。

所以尽管他后来销售额越来越高,在一两个产品线上的年销售额,都是当地最高的,然而财务状况却越来越差。

不理想的现实,迫使他认真的思考和借鉴,就在那时,他看到了蓝海战略那本书,其中的一些观念,让他有茅塞顿开之感,并且也有了一些成功的实践。

比如,他不再和其它公司竞争,追求高销售额,追求最大的市场份额,转而从没人重视的售后入手,不但获得了高额的回报——买配件总是比买整机赚钱,而且也赢得了良好的美誉度,转过来也促进了他的销售。

就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决定,也可以说救了他那家小公司,在通讯越来越发达,全球化推进越来越快的今天,遭遇到他后来所经历的状况的企业估计已经是大多数,蓝海战略这个理论的提出,一定会引起那些有心人的注意。

后来那本书刚推出之后,作者之一,马上就受邀到当时的首富盖茨家举行的“微软峰会”上做演讲,微软峰会,是盖茨发起的,全美最大的50家企业CEO的私宅聚会,一年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