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未雨绸缪(第3/4页)

在公司调研了四天,最后召集全员开会,从工作服等细节到公司的远景规划,他罗列了很多问题,问题是找到了,也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办法从公司中层主管到一线的员工都是赞成的,但关键的几个人肯定不会同意,比如集团各股东和董事长。

比如,他说,专业的工作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干,还要有专业的工具辅助。比如卸货,都是公司所有员工下班后一起干,他提出,这是对专业人才的浪费,有这个时间,大家多联系联系客户,可以创造更大的效益。万一有员工在这个过程中受伤,那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所以,或者把这项工作外包,交给专业的公司,或者公司新成立一个部门,并配齐专业的叉车升降机等。

再有,办公软硬件配置不到位,极大的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资金周转,如果软硬件到位,处理同样的工作,会只用原来60%的时间,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公司的库存会维持在理想的水平,节约极大的财务成本。

冯一平和肖志杰当时看到,台上的总经理是低着头记笔记,但满脸苦色。他八九正在腹诽,“您老人家究竟是来帮我解决问题的呢,还是来砸场子的?”

因为按他所说的,不说卸货那一块会增加多大成本,单就购置办公软硬件,就是把公司的注册资金全部花完了,估计还不够。

随着这位副总裁在集团下面一个接一个的公司调研,一个接一个的解决方案出台,他也很快淡出了大家的视线。

不能说他提的解决方法不对,都是对的,但那要放在欧美或者日本等发达国家,至少是不符合当时我国的现实国情。

冯一平有个客户,办了一个厂,生产服装机械,为了拓展业务,高薪聘请了一个名牌大学的市场管理系的高材生。因为是小厂,业务都是老板负责,大学生来后,还是老板自己开着桑塔纳带着他去跑业务。

那个时候创业的人,还没有养成从头到脚一身奢侈品的习惯,老板的穿着和大学生差不多,大学生高高挑挑,白白净净的,形象反倒比有些黑有些瘦的老板要好。

所以好多次,到了联系好的企业,那些负责人都把从副驾下来的大学生当老板,热情的上去迎接,倒把真正老板当成司机。

大学生每次都解释,那才是我老板,但并没想其它的办法避免这件事再次发生。比如很简单的,下车后,先到后座把老板的公文包提着,再跟在下车的老板后面,别人就不会误会了,再或者,跟老板提出来,去学驾驶,这样的情况也不会一次又一次的发生,但是,他没有。

可能从心里,他就从来没有真正看得上,这些从穿着到谈吐都很土的小老板,觉得他们不过是走了狗屎运而已,所以被错认的时候,虽然表现的很尴尬,实际上心底是有那么一丝窃喜和骄傲的。

也就几个月以后,老板完全掌握了大学生和人谈判时候的套路和技巧,就把大学生调到办公室,然后再放到车间,再然后,高材生自己走人了。

这件事虽然有些好笑,但是高薪聘请回来的人才,这样那样的不适应,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

所以后来,好多公司的老板都明白一个道理,招人,不看文凭也不看履历,只看人品,人品好的,就在公司内培养,自己带着,言传身教,另外,花钱让他进行各种培训,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那才是需要的人才,那才是适用的人才。

但是对冯一平他们来说,文凭难道真的不重要吗?当然重要,同样的工作,他们拿1500,大学生比他们高百分之几十,冯一平他们在一线摸爬滚打两年多,为公司鞠躬尽瘁的,这才慢慢的提到中层,再花三年,终于成了独当一面的分公司经理。

那些大学生呢,最多在一线三个月,然后就进办公室,省掉了近两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