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去外公家(第2/3页)

差不多个把小时,他才站起来,拍拍屁股,跳下石头,拎着网兜朝山下跑,边跑还边唱着《映山红》。

山脚下,一个老爷子牵着牛朝山上走,看他提着一网兜的鸡蛋,像是走亲戚的样子,却又从山上下来,有些不明所以。他当然想不到冯一平是在山上看风景,开玩笑,在这生活了一辈子,有什么好看的?

冯一平笑着对他点点头,“放牛啊!”向着外公家一溜小跑。

塆不大,总共也就20来户人家。沿省道往南下15里,就到了镇上,往北上10多里,就是冯一平将要就读的乡中学。

梅家塆同样是以务农为生,只因为早就通了公路,赚钱的门路多一些。更关键的是,因为就在省道旁,虽然和冯一平家就隔二十几里山路,但观念开明多得多。

外婆两年前去世,外公梅建中,今年刚满70。有四个儿子,外加冯一平的妈妈,一共5个孩子,此前一直是大队生产队长,有些见识,也相当开明。

老话说多子多福,这句话放在当下的农村,却完全不适用。

梅秋萍是老大,下面还有兄弟四个,其它三个都结婚成家,早就分家单过,只剩小舅跟着外公成一家。

老大国胜,在家务农。

老二国平,现在过的最好,打小跟石匠学手艺,今年带着老婆孩子在县里租了房子,这两年自建房的多,他倒是一年到头都能找到事做,辛苦是辛苦点,干的也是力气活,但收入不错。

老三国兴,老婆娘家人的厉害那是出了名的,十里八乡的都知道。结婚前这要求那要求的,最后,梅建中帮他买下了村里的油坊,这才帮老三把儿媳妇娶进门来。油坊在村里的另一个塆子,离外公家有约莫七里路,平时也是无事不会过来。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在兄弟当中就更患不均!加上老大老二媳妇那也都不是省油的灯。公公婆婆给老三买了油坊,她们当然不干,口口声声的说,只怪自己娘家人老实,当年什么要求也没提就嫁了,当年为这事那是闹了好长时间的。

现在老三孩子都有两个了,她们每次见了老三媳妇不说几句怪话那心里是还不舒服的,所以虽然在一个村,但老三一家和这边的往来着实不多。

当然,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教导我们说,凡事都是有两面的,这件事也一样。原本大舅妈和二舅妈平素也是小龌龊不断的,等到三舅妈进门,这两个不约而同的摒弃往日的恩怨纠葛,毫不犹豫的携手,共同对付三舅妈。

所以,谁说男人才是最好斗的呢?

将来,如果小舅把媳妇娶进门,没准大舅妈和二舅妈就又会和三舅妈一笑泯恩仇,三人联手,针对小舅妈——这个可能性挺高的。

小舅还没结婚成家,现在和外公一起住。他是四兄弟里最不安分的一个,期期买《武林》,照着上面练武,有一阵还对气功很狂热。现在呢,在省城闯荡,成年的不着家,所以,七十多岁的外公,其实还是靠自己。

冯一平到时,隔壁的大舅家没人,估计还在地里忙着。

外公坐在后院樱桃树下,两岁多的小表弟瑞瑞,正跟在条小狗后面追。

“外公!”

梅建中回过头,原来是大外孙来了。

“不是要开学吗?怎么来了?”

边说边进屋准备给他倒水。

冯一平把手上的东西递给他,梅建中埋怨道,“我又不缺吃的,带这些东西干什么?”

冯一平就说,“外公,你有归你有,这是爸妈他们作为子女的一点心意,不一样。”

外公有点欣慰,小学刚毕业,这外孙说话就有点模样。

时间还早,不到中饭的时候,冯一平就搬了张板凳,坐在外公旁边闲聊。

外公问了父母的身体,特别是母亲的,冯一平说都挺好的,问起姐姐,冯一平说,在市里被服厂也挺好的,年底能回家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