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船王级的大手笔(第2/3页)

顾骜听了,眼前微微一亮。

包船王也非常敞亮地补充:“到时候,还请贤弟代为美言几句,把为兄的这番善举上达天听——咱兄弟之间就明人不说暗话了。”

他居然跟顾骜以贤弟相称,那是非常看好顾骜的能耐了。

而且把话说得这么直白,真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

人家爱国也不是白爱的,是要爱给领导看的。

包船王当初肯捐一千万美金换取让伟人给那座以他父亲名字命名的饭点提字背书,如今这点小钱又算得了什么。

作为香江首富,这点投资是再划算不过的了。

另一方面,从操作的角度来说,包船王做这事儿也是非常方便的。

首先,作为亚洲船王,他在香江和东南亚有数以十万计的码头工人可以调动。因为码头工人是非常辛苦的活儿,所以大部分都是粤东当初十年期间偷逃过来的人。

这些逃过来的人并不一定就是不爱国,只是为了赚更多钱。因此想从里面甄别出几千个铁杆爱国、对祖国很有认同感的人,还是很轻松的。

另外,作为亚洲船王,包船王在靠航运业立国的李家坡,拥有非常高的影响力,可谓是他抖一抖脚能让李家坡震三震——

80年代初,20万吨级以上的大海轮还没后世那么多,而20万吨以下的,在应急情况下完全可以绕过马六甲、稍微多走点远路过巽他海峡。包船王的船要是都绕一绕,李家坡大统领非急得上吊不可。

所以包船王手下的邮轮公司,但凡想要几千几万个赴坡旅游的团体签证,李家坡外交部都只能乖乖给批,而且反应极为迅速,绝对不敢管是否有夹带的。

几千人如果只是坐低档的海运客船出发,而不是飞机,那运输成本是很低的,每个人船票还不到1美元/百海里(不算路上吃饭花销。)

就总成本来说,连坐飞机五分之一的旅费都不到。无非是多浪费点时间,而码头工人的时间是不值钱的。

等顾骜想明白了这一节后,包船王一锤定音地诱惑:“如果贤弟和韩总也想带一些内地人去助威,签证的事儿,为兄帮你跟李家坡外交部搞定!”

就是这么霸气。

“既然如此,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不过在国内无缘无故组织几千近万人乱出国,事儿有点大,我得想个由头……”

于是顾骜就想了一会儿。

然后他就眼前一亮:“有了,我有个意大利导演朋友,最近在京城准备一部电影,年后就要开拍了。我跟着摩纳哥投资方一起注了点钱,算是半个资方吧。咱用外国资方的名义,给剧组雇员发福利,应该是不犯忌讳的。”

“那又怎么样?”一直期待群策群力的韩婷热切地追问。

顾骜邪魅一笑:“韩老师,你不知道。文化部这次对那个贝托鲁奇大导演有多配合、多服务周到,不仅把紫禁城让出来给他们实景拍摄。光是为了三岁溥仪那场登基大典的戏,要动用2万名群众演员三跪九叩朝拜。文化部就牵头找有关部门,借调了首钢三个民兵师过来,还有其他一个师的闲散二三线部队人员来。如今,这伙群演都处于被外资公司雇佣状态呢,手续都不用走。”

一旁的包船王听得瞠目结舌。

不过,84年军队大缩编之前,国内的武装闲散人员就是这么充裕,人力确实不值钱。别看国内当时拍电影电视金钱投资不大,但人力和装备可是不遗余力。

90年代初的《三国演义》,没有特效可用,那就真的是几个师几个师的人投入过去当群演的。同期八一电影制片厂为三大战役拍的《大决战》,更是不但有几个师的人马、还投入了几个师的作战装备。

如果挑几千个人坐飞机去李家坡,那肯定是要惊动太多人的。不过如果只是从津门搭个朴素的客轮,慢吞吞开个十天去李家坡,动静和成本就小很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