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京都(第2/3页)

啊,开始啦!一听到歌声,我就没心思学画画了,赶紧放下笔跑到他家格子门里,只为了听清楚他唱的歌谣。

与现在相比,那时祇园的夜樱要更加更加好看。樱花盛开时节,在祇园社院中铺上席子,我让少女弹奏胡琴,自己则拨动三味线与她合作一曲,这情景我至今还记忆犹新。我身后有一位老婆婆,从模样来看人品并不卑俗。她一定是有什么原因才落魄到如此地步。我不禁浮想联翩起来。

最近在圆山已经品味不到如此平和的味道了。自不待言,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高音的广播、留声机发出嘈嘈杂杂的声响,所以,父母带着孩子能够在街角安静地欣赏街头艺人的表演。

夏天的河滩也有一番情调。河道要比现在宽阔得多,浅浅的河水潺潺流动,四条有一座虹桥,栏杆上装饰着拟宝珠,从桥上向下望,能看到浅川上倒映着一片雪洞灯的灯影。仔细瞧,原来是在每一个长凳旁都立着一盏雪洞灯,三五成群的游客在灯下嬉闹着。桥的最西头有一家叫藤屋的饭馆,人们拿着美味的食物坐到长凳上食用,从饭店门口沿着小桥向东边排开。艺伎、女招待来往于堤岸,在我的眼中,她们的倩影宛若影画。

河滩上人山人海,有钓鱼的人,有骑马场,还有人表演皮影戏和魔术,亦有人出摊买甜酒和善哉(2)。

桥下或西石坝的河岸,也有店家坐在长凳上卖善哉等食物。

每逢祇园祭,街道上总是飘荡着一股屏风节日的气氛。那时的人家都是典型的京都式房屋,门窗不是铁板的,所以举办祇园祭的时候,人们就把门窗的隔扇拆下来,路人甚至能看到里面一间间屋子垂挂着竹帘,点亮的雪洞灯发出幽暗的光,比起现在的电灯之类不知要优雅多少倍。

不论小町中的民风,还是店头那一抹女子的倩影,都多半残存着德川时代的面影,让人格外怀念。

前一阵子,帝展上展出的那幅《母子》就是我对儿时的追思。我思念着内心深处那美好的年华,所以觉得画中的世界是只有我才能描绘出来的。我还有许许多多想画的东西,如果今后有机会,我会一样一样地全部画下来。由古及今,一直画到新时代。

现在不论是新娘还是少女,都难以通过发型、腰带和服等外形来判断了。不过旧时的新娘有新娘的样子,少女也有少女的样子,让人一眼就能通过外貌判断出身份。女佣必定是梳着岛田髻,将黑绉绸的带子系成立子。而新娘、少妇和老妪同样是嫁为人妇,但在发髻、鹿纹扎染布带、头饰等方面却有很大区别。

说起京都风俗来,女性后脖颈是最醒目动人的风景。长长的发际线、雪白的脖颈,再配上乌黑的头发,这风情尤其能衬托出美人的娇媚。发际线短的人,反而给人一种华丽盛大的感觉。

五六岁的女孩子好不容易蓄长了头发,就可以先梳起御茛盆发髻。再多系上一根鹿纹扎染布带,会显得很可爱。

等头发再长长一些,就可以盘成鬘下地和福髻了。因为头发还没长到足够长,就要放下两侧的鬓发。过去称这种发型为雀鬓。

地藏盆祭(3)上,小女孩们打扮得非常可爱,后脖颈上画出三腿脚或两腿脚,嘴唇抹上朱色。

裂桃、割葱、御染髻、鸳鸯、福良雀、横兵库、羽早稻等都是年轻少女梳的发髻,中年妇人则是裂笄、居飞梓等。

明治时代的京都艺人头上盘着的投岛田也是非常纯粹而美好的发型。

然而,即便时代瞬息万变,岛田和丸髻这两种发型依然没被人抛弃,长长久久地流传了下来。与妙龄少女梳的文金高岛田相比,母亲的丸髻风韵优雅。

昭和十年


(1) 日本近世邦乐之一,使用三味线弹唱的歌曲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