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第3/4页)

过了农忙时节,新来的三个知青终于也适应了干活的节奏,昭明的跌打酒就存封进了箱子底。

村里的冬小麦收了一波,因为种的不多,分到村民手里的也不多。这次分粮,新来的知青来得晚分的少,每个人只有几斤,小麦更只有几两。这么点东西,放在手里做什么呢?

“每个人拿出二两小麦,村里有石磨,咱们磨出粉包饺子怎么样?”一个人提议。

“不年不节的,吃饺子做什么?不如咱们做麦饼吃吧?”圆脸的知青边说边做着手势,“我看咱们厨房就有土烤炉,还有前些日子村里送来的梅干菜,做梅干菜麦饼最好吃。”

“干巴巴的,哪里好吃?”

“不一样。我们老家的麦饼啊,皮像纸一样的薄,隐隐约约透出一层差不多薄的梅干菜馅儿,咬下去酥、脆、香、咸。那馅儿也不一样,拿上好的五花肉和梅干菜一块儿炒,加入冰糖、生抽、小葱,新小麦的面,撒上一层白芝麻,裹着布满油脂的馅儿,咬下去……啧啧啧,满嘴流香,越嚼越好吃。”

圆脸的知青脸上生出无限的向往怀念,默默的吞了一口又一口的口水。

众人被他说得嘴馋,忍不住看向大厨余知青。

余知青虽然长得娇小,却很有大师傅风范,她淡定得一点头,“能做。”

“不然,做麦饼尝尝看?”大家犹犹豫豫的。

“新收的小麦做的麦饼,得多香啊。”

知青里的吃货一下子就意志不坚定起来,哎呀,听着真的很好吃的样子啊,感觉不尝一下很吃亏,饺子再好一年也能吃上几次,麦饼可就未必了。

“那咱们表个态?”

于是再次举手表决,除了两个在麦饼和水饺之间摇摆不定的弃权,别的都举了手,昭明也高举起双手。

新麦做的麦饼,一定很好吃吧?

大家都这样想的。

麦子粉好得,村里就有公用的石磨,下点力气就能得到。这是男知青的活,实在干不了还能借村里的驴。不过就那么点麦子,他们可不好意思说自己干不了,这百多斤也不是拿着看看的,拿上书本是书生,提上枪就是壮士。

就是五花肉没有,得去镇上买,还得有肉票。

昭明出了二两的肉票,反正这些票不用就要过期。还有两位一人出了二两肉票一人出了一两肉票,这就是半斤了,足够用还有剩余。别的人没有出票子的,就出钱,也是十分公平合理的事情。

然后屋里一些调料也不足了,油、酱、醋、糖都缺了。这个人要买些火柴,那人要买点硬糖,还有人想要点旧报纸了解一下时事,各种需求抄了半张纸,这次去一趟县里就一起买了吧。

“这几日没有雨,去县里算旷工,这得开介绍信吧?”

“是啊,又得麻烦大队长了。”

在知青来之前,村里一年也就过年前会去一趟县里备年货,因为镇上的供销社物资不全还数量短缺,无法满足过年前的需求。但自从知青们来了,他们是隔三差五就要去一趟县城的,这些年轻人手里头都攥着不少钱和票子,也舍得花。

其实这会儿上头是有规定,知青们不许随便出村子,出了事情公社要负责的。所以大队长其实很不愿意给他们开介绍信,也就是被磨得没办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介绍信最后是要开,也少不了一通的抱怨。

谁都不想去找大队长,大队长四十来岁的大汉,看着挺严肃的,其实说教起来滔滔不绝,半个小时不带停的。

还是昭明,被派出来做代表去找大队长要介绍信,去县里补充一下物资。

无他,就因为昭明脸嫩,颜好,看着特正直无辜。

“你们这些人,也太能折腾了。”大队长虽然这么说,还是给开了介绍信。

村子里的知青性子都不错,不像别的村子那么闹腾,大队长也愿意给这些孩子点优待。愿意为口吃的来回跑,也比闲着没事搞什么运动大会玩什么勾心斗角强。